有没有错版的人民币?
谢邀! 首先,要区分“错版”和“残次品”这两个概念。人民币在印制过程中,由于技术或设备原因,会造成印钞用纸(钞票纸)的损伤,导致印刷出来的纸币出现黑斑、白点、色块、缺损等情况,这类因印制工艺导致的纸币残缺,通常称为“残次品”。而“错版”是指由于设计或印制错误导致的纸币存在明显差异,但票面完整,不存在残缺的情况。两者区别如图一 所示。
图一 “残次品”与“错版”的区别 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起,到2015年11月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止,共有62种面额,73个版别,这些纸币中自然不乏“错版”。那么,到底什么才算“错版”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只有属于下列情况的纸币才能认定为“错版”:
1.水印倒置; 2.数字位移; 3.图案重影; 4.票面污损、变色,并有正常流水编号的; 5.其它明显错误且无正常流通状态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典型的“错版”的例子。
1.1960年版1角纸币,由于印制工艺的原因导致纸币背面主色调偏暗,并伴有不规则黑色条纹,且只在少数几张上出现,非常罕见,目前市面价值已经超过千元,如上图二 所示。
1-2.1962年版1分纸币,正面行名下方印有“YUAN”字样的,该版本的一分钱因为只发行了少量样本而导致存世量极其稀少,属于“错版”,非常珍贵,如上图三 所示。
1-3.1962年版1分纸币背面,由阿拉伯数字年份“1962”的“2”字右侧第二笔划由竖笔变成短横,此为“数字位移”形成“错版”,如上图四 所示。 上述几种都属于比较明显的“错版”。但是,如果纸币出现轻微凹痕、皱褶、毛刺等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是否应该认定为“错版”呢?我们认为不应该。因为这些属于自然的损耗现象,即使退还给银行换一张全新的纸币,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样会再次出现类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