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锭等于多少人民币?
明代的白银价格和现今的白银价格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直接拿现在白银的价格来衡量明代的白银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明初,朱元璋制定了“官卖”和“征买”两种形式来销售白银。所谓“官卖”就是把没收来的财产直接卖成白银;而“征买”则是把收到的白银按一定比率换成铜,再用铜铸成铜币再出售。在“征买”的过程中,朝廷要把收上来的白银运到湖北、广东等地冶炼,重新加工为铜币。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京赋多折银”的现象,也就是将征收上来的白银加工成为铜币,然后发往各地府县,作为地方上的税收使用。这样,原先被直接卖掉的白银就转化为铜币了。虽然后来出现的“京赋多折银”现象,但是明代自建立以后仍然以“官卖”为主,“征买”为辅。
除了官卖和征买之外,还有官铸,即政府自己组织人铸造银元,但这种数量很少,影响不大。 从以上几种方式可以看出,明朝的财政主要是收入白银而不是铜币。我们可以说,白银是明代的主要货币。 关于明代的白银产量,根据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记载,“今人以一斤之锡,熔为铸钱之范,其轻重不足数两”。也就是说,当时一匹绢或一块帛大约重四斤,用一斤重的锡板可以铸造一百枚钱币;若以一两银换钱一千文计,则一两银子约可换三百枚制钱(当时铜钱与制钱的兑换比例约为1∶3)。又据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凡金有五彩,而银不五色。”意思是说,金银的颜色不是固定的,有时会出现多种颜色,尤其是银矿中含锑等金属离子较高时会使银呈暗色。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明代的银矿可能含有一定的杂质。据此,学者们估计当时的白银含银量大概在92%-95%之间。 如果以目前国际市场白银价格(2013年8月5日,每盎司白银价格为14.78美元)乘以600(相当于明代一个采矿业利润率)计算,再扣除开采成本(包括交税和经营费用),一个采矿工人每天大约只能采集不到1克的白银。也就是说,当时的人每天采掘的白银只值几美分,价值很低。如果加上运输、提炼、铸币等工序,从矿石到货币的流程非常复杂,所消耗的白银价值会更高。明初实行的钞钱兼行制度是有充分经济基础的。 因为银价低廉,所以当时民间交易中银、铜并用的情况很普遍,一般用银换铜后铸成货币或者把它卖给工匠换取工钱。 到了明中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商品流通量的增加,以及白银开采技术和冶炼技术的提高,银价开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