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的维文是哪种字体?
这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查不到,属于自造字,原意为“以阿拉伯数字书写的人民币金额”。 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增加了不少新词,“维文”即其中之一,并收录了该字的字形和读音(读wéi)。 这个字有简繁两体,均做部首使用。 这字最早出现在1948年的布币上。当时国民党的货币发行非常猖獗,为了打击伪造货币,在法币的基础上进行了加暗记处理,即在纸币正面右下角用阿拉伯数字写上了面值和在什么银行印制的编号,还刻上了“中华民国国徽”以示区别。
不过,这些文字都是手写的,而且印刷量非常少,所以保留到现在极其罕见,连博物馆里都仅有两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1955年和1634年发行了两版人民币。第一套共有12种面额,第二套共有17个品种。这两种钞票上都无面额标记。从第三套人民币开始,采用了“定额”、“五位数”的印钞技术,也就是把“元”写成阿拉伯数字“100”这种形式,并在左上角印有拼音字母和英文数额。这种形式的纸币一直延用到第四套人民币。 而第五套人民币采取的是更为简洁的标识方法,除了100元纸币外,其他主辅币种均为数字标记。而这一简练做法显然受到了国外的影响——现在世界各国主要货币,如美元、英镑等,都以数字标记来表示面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