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人民币有防伪吗?
当时没有,但后来补加了。 我国使用纸币作为流通货币最早在宋太祖建国之初,为了躲避铁钱拥挤,发行了“交子”,但当时的交子并没有印制图案、编号等防伪措施,只是为了防止伪钞而在背面印上了官员的姓名和官衔。到了南宋,政府又发行了“会子”(类似于今天的银行汇票),同样没有采取印刷措施。明朝中后期开始使用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清承明制,也主要是用银。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刚刚经历战乱,财政困难,无力立即发行金属币,而且当时国际上对人民币的价值认定也很关心,因此就保留了旧中国人用过的“银元本位”制度,同时期东南亚一些国家还在使用西班牙式金币,因此从西方观察中国,也会注意到中国在货币领域的落后。
为此,194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在1949年初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这套币种共有12种,1000元为最大面值,最小的只有1元和5角,而且图案非常精美,但没有任何防伪标识。后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又于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共有6种面额,其中最大面值5000元,最小面值50元。在材质上,除了两角纸币和外,其它都采用了塑料薄膜来防伪。在印钞过程中还使用了荧光油墨和凹印技术。但由于技术水平所限,这些办法都无法彻底消除伪钞,特别是假钞造假技术越来越高后,即使拿到现在来看,有些钞票的防伪手段也并不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