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停发2元人民币?
2元面值的纸币从1953年发行至2018年停止流通,共发行了6个版本,前五个版本比较常见,最后一个版本比较少见,因为最后一个版本仅发行了400套而已,而且这400套的最后的2元纸币都是连体钞。 说到2元面值的人民币,很多人可能不会留意,不过要是说到2角面值的人民币,那很多人就非常有印象了。在人民币发展史上,2角钱曾出现过几次,最早的是第二套人民币的2角纸币,后来是第四套人民币的2角纸币,再后来第五套人民币又再次出现了2角纸币。而2元面值的人民币,早在第三套人民币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直到今天的货币制度,2元面值的人民币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那么,为什么要发行2元面值的人民币呢?这是因为我国曾经长时间的使用“三元”这个“单位钱”,所以2元的面额正好合适!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的货币制度是由前苏联帮助制定的。当时按照前苏联的经验,一个国家最多只能有2个票面金额的单位——即最大额的纸币只能是10元。而小于10元的面额是不合理的,因为要印制大量小额货币,成本太高,不合算。新中国成立之初,最大面额的纸币只有10元。
但是,在我国现实中存在着3元这个“单位钱”——即3枚1毛钱的硬币等于1元钱。而使用3枚1毛钱硬币等于1块钱的交易方式,是因为旧中国银元、铜币等金属货币的混乱体系造成的。由于旧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货币政策,各地发行的银元和铜币品种繁多,使群众在处理一些买卖交易的时候,往往需要把若干个不同面额的硬币凑成1元钱来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这种现实情况,新中国设立了3元这个“单位钱”。
为了适应“3元单位钱”的现实需求,就必须增加2元面值的人民币。于是在195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新的货币条例,增加了2元面值的人民币,同时,为了表示和旧中国人民银行的不同,新的人民银行把原来的印钞厂改称为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