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文钱等于多少人民币?
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国正式确立“丁银制度”。当时规定:一户满人家庭每年向朝廷交纳4两白银(汉军三两),但到明朝末年,由于战乱等原因,人口大量锐减,土地荒芜,清廷财政收入减少,于是顺治元年(1644年)决定调整赋税,将征银改为征实,即按土地多少征收粮食,一石粮食折银一两,同时,将原汉地二十亩的土地免税额度取消。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摊丁入地”征徭役的改革。 到了乾隆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已经比康熙时减少了近20%,人口却增加了近一倍,平均下来每一亩地要承担的政府税收和徭役都增加了不少,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据统计,在康熙时期的一两银子大约可以购买15-20斤大米,而到雍正时期,一两银子就只能买到7-8斤了——这多出来的价钱几乎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0元了。 随着物价上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水涨船高。以税收来说,清初每岁各项收入合计约3500万两(币值以咸丰皇帝即位那一年计,下同),道光十九年(1839年)已增至9000万两,到光绪初期更达到2.2亿两的巅峰。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在不断增长,但财政支出也呈几何式增幅。康熙时每年各种开支合1000多万两,乾隆时已达2800万两,到道光时竟猛增到1.5亿两!这些数字相当于清末GDP的一半甚至还要多一些,难怪清王朝最后穷得连洋人都不放在眼里,非要跟人家搞关税自主才咽下这口气。 那么,乾隆朝的财政主要花在哪里呢?据文献记载,当时财政分四大项:军费、行政费、国库借款、其他费用(包括祭祀、河工、漕运等专项经费)。其中军费占最大头,行政费次之。其他三项相加也不及军费多。
当然,这四大项并不是独立计算的,往往一笔银子要用在好几个项目上。如修圆明园就兼有军事和政治(显示国力)双重意义,所谓“大内用银,本属无定,或数倍于常,或仅及其半”即指此而言。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乾隆时期的官吏和军队消费相当吓人,一个普通官员的年薪大约相当于今天1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在军中服役的士兵年薪也能达到现在的5万元,这还不算他们家属的补助以及各种津贴。这样的工资水平在当时算很高的了,因此也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