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古书有价值?
在收藏界里,人们一般将年代久远、版本稀少、内容重要并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称为“珍本”,而将那些年代相对较近,但印刷数量较少,或内容涉及领域有限,甚至只是某一种图书的孤本的书籍列为“善本”。 “善本”的概念出现得稍晚,在明末清初已经开始流行。当时的人对于书籍的保护和修复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多藏书楼中都建立了修书所,专门负责修补残破的古籍。一些藏书家还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文,传于后世。 如明代袁中郎著《古今藏书纪事》,清代鲍廷博撰《知不足斋书录解题》,黄丕烈撰《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等,都对古籍的鉴别、判断、收藏提供了详细的依据。这些资料对于后人了解书的“优劣”、“好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后人鉴定古籍往往参照这两个标准,一是看是否由名家纂辑、刻印,二是看流传是否有据,一般将符合这两个条件之一的书籍列为“善本”。不过,现在的人们对于“善本”的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 除了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之外,具备一定艺术价值和独特风格的书籍也是“善本”之列。现在的“善本”鉴定比之以往更为宽泛,只要是流传有序,具有较高文化或文物价值的古籍都可以列入这个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