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帽花有没有收藏价值?
银帽花,又称“锡伯杜尔罕”、“锡伯朵兰”(新疆地区称“托帕孜”)是一种用银或白合金打制的装饰品。 这种工艺品最初起源于欧洲,十六世纪传入俄罗斯。在俄罗斯许多宫殿内和贵族的府邸里,除了摆放着奢华的家具外,还陈设着各种各样的银帽花。上流社会的妇女们把这种银色的花朵别在头巾上作为装饰,男人们则把它戴在礼帽上作为点缀。银帽花又被称为“帽子上的花”。
1759年前后,清廷平定准部回疆之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统管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西域地区军政事务。当时居住在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要按规定为驻新清军制作马褂、帽子等军服。在军服制作上必须严格按规格进行,其中马的尾巴长度就要据鞍的高度而定,而帽子的尺寸是根据军队中最高将领的头围来决定的。这样制成的军服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合身的。
清廷在设置伊犁将军的同时,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实行了“屯田制”。所谓“屯垦”就是派官兵到西北地区开荒种地,所收获的粮食除留一部分自需外,其余上交国库。由于需要开辟大片荒地,屯田的士兵们必须精壮有力,因此他们的服饰不能过于繁琐,以免在做工时带来不便。同时这些兵士还得从事手工业劳动,因而他们所穿的裤腿也不能太长,以免影响做活。这样,一种适合于劳动者穿着的短装便应运而生。
到了乾隆中期以后,随着屯田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清廷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绢纱,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新疆棉纺织绣品”。这种服饰不仅穿出了劳动者的美,而且也体现出了这个时期新疆经济的繁荣局面。
尽管银帽花最初是西方传来的艺术品,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它早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的骄傲之一。
2008年6月7日,新疆棉纺织绣品制作工艺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