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邮有价值吗?
有啊,很多古代邮政相关文物目前都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呢! 先秦时期已经有邮亭了,《周礼·地官》记载:“凡邦国有疑事,则有发书之馆;凡民讼,则听断焉。”意思就是国与国之间发生纠纷或者有一方不服判决时可以寄信(送交证件)到朝廷请朝廷出面解决,民间发生民事纠纷也可以先写信给天子,由天子派官员进行审理。这个机构就叫邮亭。秦汉时期,各地设置驿传机构,分快慢两种车道,专门用来运送公文和书信。到了元代,设立了驿站制度,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发现有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驿站残碑。
隋唐时期有了邮驿制度,唐太宗时还设立了飞骑报,也就是加急快递服务——比现在顺丰速运可快多了!唐代诗人岑参就写过诗夸这个业务:“军书十五卷,野火烧不尽。”宋代把邮驿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设置了传递金符的“飞金符”“递金符”,还出现了“急脚铺”,负责夜间投递,设施更加完备。 金代建立了“铺马银”制度。从京城南下的邮件,每10里设一个邮站,供给一匹骑马和20斤粮食,南下至淮阴的邮件,每个站点供应一匹马和20斤粮草。 从元朝开始,北京成了全国邮驿的枢纽,所有发往各地的信件都要先从北京发往各地。因此北京城内的邮局就特别多。明代继承了元制,北京的邮局叫“皇华馆”,清代沿袭明制,把皇华馆改成了“黄华馆”。直到现在,北京中轴线上还保存着“皇史宬”。 除了北京,苏州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邮电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明代苏州就有近40个递运所,专门负责发送各省文书、榜文、奏本等。清乾隆皇帝南巡时曾住在这里,并把这里命名为“乾隆园”。苏州现存的古驿道还有三条,分别是盘门路、碧螺寺路和苏州工业园区的星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