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面星价值多少?

南月芙南月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有一枚,背有月纹,不知道有没有人收呀! 开元通宝是唐朝建立初期(公元621年)由唐高祖李渊命工部侍郎郑义所创。“开”指开辟新纪元;“元”指第一;“通”指流通;“宝”即珍宝。取意“开通宝币”、“国泰民安、万物通达”之意。初铸开元通宝钱,形制沿用秦半两,重如其文。以后逐渐改进,至玄宗开元年间,开元通宝钱在形制上和工艺技术上达到极为完美的程度,成为此后近千年历代铸造铜钱的标准。 据记载,当时全国共有49个铜矿,每年开采的铜约34万斤,除部分冶炼成铜板以供皇宫使用外,其余的全部用于铸造开元通宝。开元年间每年大约要铸1亿多枚。当时的开元通宝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流布广泛,社会影响深远。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纸币交子的出现,使铜钱的需求量大为减少。再加上宋代频繁的藩镇割据,战乱不已,导致财政拮据。因此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开始,先后三次对铜钱铸造进行裁减。到北宋末年,全国年铸铜钱只有50万串左右了。

元代至正十年(1350)因为战乱,朝廷令各府县设立铸币厂,就地取材,鼓铸称银。但由于工艺不精,导致钱币质量低劣,流传下来的极稀罕。 如今,我们见到的开元通宝大部分是由清末、民国期间留下的。那时的百姓生活水平较低,许多人还没有养成花钱的习惯。许多古钱被当作废旧物品,随意丢弃或埋入地下,以致后来有人发现,纷纷打捞出水。

另外有些人看见路边或河边到处扔着这种古钱,便一一捡起来放入自己的口袋,致使现在社会上流传着如此多的开元通宝。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开元通宝大多以唐代的“飞钱”形式出现——即纸币。这些“飞钱”虽然也印有“开元通宝”,但是其形状、材质与唐代的真品完全不同。不过它们的面值却大小不一,从百文到千元不等。至于它们的收藏价值更是天差地别,有的几乎不值一文,有的却值得细细把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