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抗币有收藏价值吗?
“红军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主要指湘鄂西、湘赣、闽浙赣、鄂豫皖、川陕等苏区)发行的货币。 “苏维埃银行”在瑞金成立后,开始发行纸币。当时,由于缺乏制钞设备,所印制的钞票十分粗糙。如1932年的第一期钞票,正面上方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名称和五角星,中间一个大的“红”字,下面印有“钞票”两字;背面左侧有“苏维埃银行的章程”,右侧是“本钞票按照苏俄银行模式铸造”及“兑换率”字样。由于这些钞票质量较差,被群众称之为“毛边纸”。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扩大对外交换,满足军民需要,从1934年起,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财政收支中,增列了“银行贸易”项目,专门用来支付发行纸币所产生的费用。 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除陕北苏区外,各苏区的货币制度都进行了调整。除发行纸币外,还发行了军 用票、铁路债券、粮食债券和粮堆券等多种信用凭证。这些票据统一归苏维埃银行负责印制。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这些票据做工比较粗糙,印刷比较简单,防伪措施不够完善。
抗战爆发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党决定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近代金融机构,建立正确的货币金融政策,保障抗战的胜利。1938年10月,华北抗日根据地著名的财经领袖李富春同志在《怎样进行敌后的币制改革》一文中,首次提出对根据地内所有货币流通进行调整的原则。1946年5月,中共华中工委和华中军区发出指示,决定将华中根据地的货币改革进行到底。到1947年春,苏浙皖赣四省边区政府统一了货币制度,停止了“边币”的发行。至此,经过多年的努力,各敌后根据地初步建立了统一的货币体系。
红色抗币虽然经历了艰苦岁月,但能够流传到现在,足以见证那段峥嵘岁月,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那个年代人们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更是今天最珍贵的文物。这些纸币虽已退出市场,但它见证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