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画人物画家杨什么太?
这个问题很有趣,正好最近写了篇关于他的文章,直接贴过来好了—— 提起杨善深或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说起邓散木、刘海粟等人,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杨善深(1914-2004)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师,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后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艺术系深造,归国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1956年赴香港创办“业美学社”并任社长一职。
作为与张大千齐名的海上书画大家,杨善深博采众长,于诸家笔法无所不会,尤其精擅写意花鸟。1973年他应台湾“国立”历史文物馆之邀作客台,展览作品近百件,轰动艺坛;1989年和1999年他又先后两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海内外书画界的一致好评。
杨善深生前出版有《杨善深画作》、《杨善深墨迹》等多种专著。
一、以古为师,广采博集 杨善深小时候家里比较穷,虽然家境清苦,但他却十分热爱艺术。据他回忆:“我从小喜欢画画,但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就自己找一些便宜材料代替:用草杆当毛笔,自己发明的‘纸’就是旧报纸和挂历纸。” 或许是因为家境的缘故,让杨善深从小就懂得勤俭持家的道理。他曾经说:“我一生最恨挥霍浪费,也最讨厌奢侈。因为我知道穷人孩子早当家是什么滋味!所以我一直过着非常节约的生活,我那件穿着很旧的棉袄,别人问我是哪一年的款式,我都不好意思告诉人家。其实我的很多衣裤都是补了又补的。我最喜欢的还是穿旧衣服的感觉,觉得特别踏实。” 除了生活作风之外,杨善深在学习上也深受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本是清末秀才,因为钦佩文天祥的为人,所以取字“文山”,希望儿子能像文天祥那样成为对国家民族有所作为的人。
因为父亲“以古为师”的教育理念,所以对杨善深影响最大的几位古人莫过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和李可染。其中他临摹《兰亭序》达十五遍之多,直至写出一种飘逸隽永之感来。
在汲取古人的营养后,杨善深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将古人和现代人的技法融会贯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二、师法自然,与时俱进 1956年冬,杨善深来到香港定居。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陆鸿仪女士,并在她的引导下开始写生,作画。之后每一年他都会安排一段时间到各地写生,云南、西藏、东北乃至北方的雪山荒漠都成了他写生的地方。
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杨善深有一个独到的见解:“自然界的一切形象,随时都会变化的,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固定在一个模式里的。所以我们必须捕捉住它的动态,它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只有我们用眼睛去仔细观察、用心去感受才能做到。” 正是由于对自然万物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杨善深的写生作品总能给人以“如实”之感。此外他还能将写生所作迅速转化成创作,这一点让他备受赞誉。
1988年上海举办“杨善深书画作品展”时,展出了他当天所作的三幅新作,引起极大关注。
三、书通古今,写意花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杨善深主攻写意花鸟,并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写意花鸟重写意,但不轻率,强调“意”“笔”“墨”的统一。他曾说过:“一幅好画,不一定要多复杂,要让人看得明白,但又不可太俗气。要用‘文’(文化)来丰富它,而不是只用‘武’(文字)来介绍它。” 正因为如此,杨善深笔下的写意花鸟,既具有文人画的清雅之气,又不失鲜活明快的生机盎然。
杨善深生前出版有多部著作,他去世后,其家人亦整理出多部遗稿,包括《杨善深书画作品集》、《杨善深书画教本》以及《杨善深花鸟禽兽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