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0年出生属什么生肖?
民国,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名称。它指的是从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开始,到1949年9月30日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止的38年间。在这期间,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两个政权时期。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讨论:
一 农历甲子年(鼠年)是什么时候? 二 农历乙丑年(牛年)又是什么时候? 这两个问题问的都是农历干支纪年的年份对应公元纪年年份的问题。 先放结论,简版答案如下: 农历甲子年(鼠年):1912年、1924年、1936年、1948年;
农历乙丑年(牛年):1913年、1925年、1937年、1949年。 详细解答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使用的农历,也叫阴阳历,这种历法的特点是每个月的初一称为“朔”,十五称为“望”。以月亮圆缺一次为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平均为27.32天,而农历大月中含有14个朔望日,因此一个月最多有三十多天,最短有二十几天。
为了填补月份之间的空缺,古人采取设置“闰月”的方式,在某一年内加入两个闰月或者三个闰月。现行农历属于十九章闰月历,每19个农历年中包含七个闰月,用“闰×月”表示。如“辛亥革命”发生在农历乙卯年闰十一月十二,简称“闰十一月初一”。 知道了农历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农历甲子年(鼠年)是什么时候? 答:甲子年是从公元1912年开始的,这一年公历1月1日元旦正值农历十二月初三,此后每年公历1月1日恰好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或正月初一。每逢甲子年结束的时候都在公历1月底2月初,所以甲子年的第一年都是从冬至开始的,当年冬季12月23日前后进入“数九寒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第二年立春之后开始进入“桃花雪”,公历2月中旬至3月上旬气温逐渐回升,万物复苏,春天来临。
按照农历推算,1912年和1949年是甲子年,1924年和1936年也是甲子年。其中1912和1936年是闰甲子年,1924和1949年是平甲子年。 在1912年至1949年的三十年间共有五个庚子之年,每一个庚子年都会有“春冻死我”“芒种夏至难熬”等谚语,形容气候异常寒冷。具体表现在公历中又是怎样的呢? 1912年和1949年,这两个甲子年是闰年,多加了两个闰月,所以这两年的立冬都是在农历十月初,比上一年立冬早了半个月。
1924年和1936年是平甲子年,这四年立冬都是在农历九月末十月初。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1912年到1949年的四个甲子年间,有两个辛丑年,却只有1937年才发生“六十年甲子一轮回”的盛景,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农历里,一年有多少月就要有多少日,可不可能出现今天说的正月大,而明天说的正月却是小月的状况。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就必须添加闰月,让每月的日期和阳历日期相匹配。在1912年到1947年之间,共发生了22次闰月的情况,其中有19次出现在农历五月之后,也就是在小满和大满节气之后。只有在1937年出现了一次闰四月,所以才符合“六十年甲子轮回”的条件。
第二个问题:农历乙丑年(牛年)是什么时候? 答:既然提到了“辛丑”“乙丑”,就不得不提一下“六十甲子”。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个区域,每一区起点叫“甲子”,终点叫“癸亥”,合称“甲子旬”。当新的甲子旬开始的时候,阳光正好照射到一个“甲子”“癸亥”组合的地区上空,这一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此时阳气渐涨,阴气渐衰。而冬至那天,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甲子旬”也慢慢开始循环往复。
在农历里,每个月都有“朔”“望”交替出现,每天都有“晦”“明”更替。而每一个“甲子”里包括六个“朔”,五个“望”,如此周而复始。 了解了“甲子”的含义,就知道什么是“乙丑年”了——上一轮“甲子旬”结束时阳历日期刚好超过1912年1月1日,接下来的一轮“甲子旬”从冬至开始,农历年份正好是乙丑年。而农历十月一日正是“寒露”节气,霜降节后第一天是农历十月十七,立冬前三天是农历十月上弦月(十六),小寒后第四天是“腊月二十二”,大寒第三天是“农历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