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风格的宣德炉价值如何?

卜兆希卜兆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烧炉”的工艺,且风格各异,特别是一些著名宣德炉真品的出土,更给了古炉收藏者们无限的遐思,那么,怎样辨识清代风格的“宣德炉”真伪呢?

明代宣德皇帝一直想烧造上好的香炉,但得不到良好的炉料。明宣宗宣德三年,内官梁公、韦公在云南找矿,得到好铜,宣德皇帝命令他们烧造香炉,供在京宫内行走。所烧造的香炉十分精巧,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工艺品。由于这种香炉小巧玲珑,制作精致,主要供宫廷使用,不敢传至民间。到明末清初,人们开始仿制。

清代的官员或富豪,都在私家园林中设园觞、陈设古玩,还摆上一些仿制的“宣德炉”,以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富有。到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贫穷,便拿“宣德炉”到处换饭吃。有的商贩又把宣德炉以低廉价格卖出,使宣德炉流散到全国各地。

宣德炉的鉴赏重点主要在于“款”和“渣”的真假。现代的造假者为了欺骗不明真相的收藏家,在壶底镌刻“大明宣德年制”的款。但是如果认真的仔细查看,会发现在“制”字下的“斗”字旁会有一个不很明显的“川”字,“川”即宣统帝年号。

清末宣统帝继位,改宣德三年为宣统三年,“制”字不写,而在其下加“川”字。清末民初的造假者往往在“制”字旁添上“川”字,以伪充真。同时代真品底部应有由皇家御赐的“堂”号,如“养性堂”“淡远堂”等。

而明代正宗宣德炉仅有款识而无堂号字样。另外,仔细观赏流传至今的“宣德炉”,还能看到不少残破的“渣”。真品的“渣”呈铜色,浑厚凝重;而现代的“宣德炉”,通体一色,看不出点锈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