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马铃铛值多少?
今年7月有报道说,南京一位沈先生,整理出父母留下来的一件“宝贝”,四只颜色不一样的马铃铛。按照常识推断,沈先生认为,这些马铃铛应该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坐的御用撵轿上的。这几只铃铛有紫铜、白铜和黄铜三种,每个铃铛都是椭圆形,一头宽、一头细,都是挂起来的款式。铃铛上还有精美的纹路,其中两只铃铛的表面还刻有“乾隆御制”和“万寿无疆”等字。
这些铃铛如果真是乾隆年代的物品,那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可惜却无人识货。因为马铃铛,在清代只是普通的东西,无论官家还是民间都是常见之物。
清代的马铃铛可以说是普通的器物,不是皇上专用的宝物。皇帝出行,有专门的銮舆,除了驾车的8匹御马,在前边还有1对马舆人、2对护卫马、4对销金乌萨马,这些马都没有羁勒,任其疾驰。马驰至中途,要用御膳时,会将御膳摆放于马背上,由御马轿接过来。这8匹马都在槽子中吃草,吃完了,还有专人负责给它们喂草料。这8匹马只要看到食槽中有草料,就一直吃着,日夜不停。
一般的大型活动、庆典等,或者祭祀出行等,才会驾车,平素用车,如皇帝到太后、皇后、妃嫔、王公大臣家里进行私人庆典、宴会等,都是骑马的。而且,清代的规矩,皇子出降时如果是骑马,那么新娘子也要骑马。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一些马铃铛、马镫、马鞍等,来为这些马添饰了。这个可以在许多影视剧中都能看到,就不多说了。
马铃铛、马鞍、马蹬都是骑马的人平常之物。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普遍使用马镫。宋代的时候,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技术极高,于是宋朝派人到他们中间学习这种技术,然后将马镫引进过来。此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学会了使用马镫,中原地区的马镫也就普及开了。
在明朝初年,开始大力学习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用物,其中之一就是马镫,于是明朝的马镫制造和使用都比较盛行。从宋代到明代,中国已经将马镫制成了多种形状,有圆柱形的马镫,有马蹄形的马镫,有马鞍形的马镫,还有垂腹圆形的马镫,以及四脚形马镫。而且在这些马镫上的纹饰,有绳纹、羽毛纹、编织纹和浮雕几何纹饰、飞禽走兽纹饰等,还有的双层马镫。
马镫在中国,大约出现于周代,称之为蹑,当时只是用木制成。直至汉代,方才有铜制马蹄形的蹑,这就是马镫最初的形状。从唐代开始,马镫逐渐开始流行,那时已经将马镫称为脚踏。马镫的形制,有高低两种,使用方法,是蹬踏上马蹬,用力敲击马蹬的夹缝中,使左脚入内,然后上抬左脚,蹬空而上,这样就骑上了马。
到了清代,马镫由简单的脚踏,发展成了精美的造型艺术。有环首马镫、曲柄马镫,还有方凳形、弧形、坐虎形、伞形、雁形和马蹄形等6种形状的马镫。人们还将各种鸟禽、花鸟、游鱼、走兽、神话传说中的神怪、故事中的人物及名胜古迹等纹饰,雕刻在马镫上。还有用玉饰制马镫,又用珐琅器的色釉和金铜装饰马镫,使马镫成了观赏工艺品。
清代的马铃铛,有几种造型,一种是短铃,在中间打个结,还有一种是最常见的长铃,结玲最长可有一尺,最短的也有四五寸。结玲的长短,要看马铃铛使用的目的。结玲短者,是在马上摇动者少,主要用于马上击打时听声音。结玲长者,摇动者多,主要是在马上做为音乐乐器来掌握节奏。还有一种环形马铃铛,它的结玲是从中心点开始,环环相扣,没有断处。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清代的马铃铛,只是很平常的物件,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