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寶通怎么写?
清代的“寶通”是大清國流通的“通寶制錢”,是按“洪武通寶”的銅制錢形式流用而來的。自“洪武通寶”流用開始,后世各朝所繼鑄的“通寶錢”“通寶”“重寶”都是寫“元寶”二字的。
寶通是乾隆年間鑄制的一個新字體。清“通寶制錢”流通至乾隆年間時因年深日久,銅制錢的鐵質日益劣化,銹蝕殆盡,錢面文字漫漶不清;加上鑄工粗糙,民間偽造假錢也相當猖獗,錢文難分真偽,遂使清政府頒旨,開始更鑄新錢。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下詔更鑄新錢,著令將錢文“通寶”二字“寳”旁“貝”字右上角再增一圓點,以“?”代“寳”字。新錢鑄成后,因與乾隆帝名“弘歷”兩字之首相連類,在民間流通用?字為不敬,與國法不符,于次年即被停止行使,從而造成“寶通”一種歷史上壽命最短、鑄量極少的特殊銭幣。由于其流通時間極短,所以存世極其罕見,成為錢幣中極為名貴之品。被歷代錢幣收藏家所珍愛,一直被當作收藏的“奇貨”和“不可多得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