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瓷器有多少种类?
清代初年,由于经过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后的战乱,官窑一度废弛,瓷器生产大为减少。入关以后,清王朝为了供应宫廷使用和自给对外贸易的需要,一方面恢复了明代的景德镇官窑,在康熙十九年又设立了专为宫廷服务的“官窑”,并任命巡陶御史具体负责。另一方面,还下令许多地方窑也承烧宫廷用瓷,像山东淄博、福建德化、湖北当阳、河南禹县等地的民窑,都要为宫廷烧制瓷器。但是,从民窑为宫廷烧制的瓷器的艺术性上看,并不让宫廷御窑专美。
由于清代承明制,所以清初的御窑仍然被称为“官古器”。这时的御窑仍然借助于民窑的力量,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清入京后,在顺治九年至康熙元年(1652~1662),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恢复中发展,顺治八年景德镇御窑重建后,已能烧制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像盘、杯等,虽然质量还不甚精良,但已开始从明代的风格中独立出来,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别是青花瓷,一扫明代嘉靖,万历以来的颓风,用浙料绘画,色调青灰蓝,浓重鲜艳,而且具有渗透力,纹饰的描绘更加精致准确,线条流畅,反映出制坯和彩绘技术都有提高。
到了康熙一朝六十一年,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制瓷工艺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尤其是青花瓷的烧制,在工艺技术和艺术风格上都获得了极高的成就。造型方面,器物种类之多为清代之冠。瓶的品种有鹿头尊、观音尊、马蹄尊、苹果尊、太白尊、棒槌瓶和各种象生瓶等。生活用具有笔筒、方炉、方洗等。这一时期生产的笔筒,为文房用具中的新品种,制作极为精巧,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堪称一绝。在装饰艺术方面,具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层次分明,青花明丽,主题突出等风格。由于画工和绘瓷艺人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图案与器形巧妙地结合,形成和谐匀称,疏密相间的绘画风格,达到了青花瓷装饰成熟时期的完美效果。在施釉上,有浓淡深浅和阴阳明暗之分,使纹饰具有工笔绘画的笔触和国画的韵味,产生了“青花五彩”、铁线描、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等多个新品种。在烧制技术上,采用薄胎厚釉的工艺,并提高了烧成的温度,使瓷器的釉面光润透亮,胎体坚密厚重,“郎窑红”、“豇豆红”和“宝石红”等就是这一时期烧制的著名品种。
雍正一朝虽然短暂,但制瓷工艺的发展仍保持着清初以来的上升趋势,并有所创新和提高。在造型上,追求新颖、文雅、玲珑、清秀的艺术效果,像灯笼尊、双环蒜头瓶、胆瓶和如意耳尊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装饰上,除了青花和五彩以外,又创造出了“墨彩”、“金红彩”、“紫金彩”等新品种。特别是它在借鉴引进了西方的工艺技术后,仿烧的“珐琅彩”和“洋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雍正六年唐英就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后,对制瓷工艺的提高和创新作出过重大贡献。
乾隆时期共六十年,也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这时的制瓷工艺无论在生产规模上和工艺技术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在造型方面,品种繁多,仅瓶的器形就有几十种,像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等都是新品种。在装饰方面,创造了“仿官彩、仿哥彩、仿钧彩、仿宣德青花和仿明代釉里红”等品种,此外还仿制了西欧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粉彩轧道开光西洋人物碗”,使古老的中国陶瓷艺术更为丰富多彩。
嘉庆、道光年间,随着封建王朝政治经济的日趋败落,制瓷工艺也每况愈下,品种繁多且名目生僻的创新产品日渐减少,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随之增多。特别是嘉庆以后,以花鸟、人物为纹饰图案的粉彩和以山水为纹饰图案的珐琅制品大量出现,使陶瓷器的艺术性和生活美受到了损害。但这一时期对彩瓷的生产依然较为重视,因而五彩、粉彩、斗彩、仿官、仿哥、仿成化釉里红和窑变等产品还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咸丰、同治的38年间,正值发生了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因此御窑也被破坏,生产的官窑器甚少。这一时期著名的景德镇陶瓷生产也大受影响,产量和品种明显减少了。由于封建王朝的摇摇欲坠,宫廷为了满足奢华生活和装点封建腐朽统治的需要,竟在军费不足,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挪款修建圆明园,并为园中烧制大量陈设瓷器。咸丰、同治时期的陶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大多承袭前朝遗风。像瓶、尊、盘、洗等传统品种仍继续烧制,但质量差,不如前朝精致,有的甚至粗陋蹩脚。造型方面一般比较呆板,艺术风格上少有创意。装饰上以粉彩和各种颜色釉为主流,“万花堆”、“百子图”、“婴戏图”、“蝠桃图”、“百蝶图”等纹饰图案既烦琐又堆砌,华而不美,缺乏艺术魅力。
光绪、宣统的三十年,是清王朝行将灭亡的时期,这时的陶瓷业受洋货入侵的影响,日趋衰落,产量急剧下降,但一些传统的品种还未完全消失,其中不少还是作为出口的陶瓷商品,所以这三十余年烧制的陶瓷器,从造型上和纹饰上大多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光绪年间的“浅绛彩”瓷最为著名,被西方人视为珍品。虽然清末御窑衰落,但仍烧制不少陈设瓷和祭祀用瓷。因此,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库房中,仍可看到大批的陈设瓷和祭祀用的“霁兰釉”、“霁红釉”、“豆青”、“仿哥”、“仿官”、“仿均”和“洒蓝开光”等颜色釉瓷和各种装饰图案的粉、古彩陶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