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王是哪些人?
清朝初年的四王派,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也是清代绘画的主流。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因都在明代皇室宗亲恩荫下做过太常寺的卿或少卿,所以称“四王”。他们四个人之间还有师友关系,王时敏与王鉴是知交好友,王时敏是王翚的老师,王翚又是王原祁的老师。所以,四王画派又是一个世代相承的家族型的画派,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的画风比较接近,王翚稍有不同。由于四王四人的身世、生活经历、学 术修养都差不多,所以他们在绘画思想、艺术观点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形成许多共同之处。他们的山水画在继承明末董其昌绘画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作画奉古为师,特别热衷于从临摹古人真迹着手,强调“摹古要如上元之灯,是前代所遗,然展转用之,人巧日出,已非昔比。譬之金矿得火,愈炼愈精”。虽然他们并非照搬摹拟,而是从摹古中加以变化创新,使自己的作品“出于古人而超越古人”。
明清时期,在中国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作为文人和画家的四王们,已经把作画从技术层面发展为有哲学思想内涵的高深的艺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以简贵为尚”,“山水可以陶性涤情”。为了达到这种“以画养生,以画怡情”,“乐在画中,画在乐中”的目的,四王们“游山川,饱林壑”;“胸罗万景”;“一寓于画”;“偶拈秃毫,不问妍丑”;“适吾意而已”;“笔端造化,翻然与天地争奇”。由于受到这些思想的支配,他们在艺术上也获得了很大成就。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他们第一次从笔墨技巧的层面,系统地总结出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