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几枚清代寿山石印章?

干起英干起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初文人多沿用明代旧印,直到清中晚期,随着寿山石资源的逐步开发,寿山石印材大量流入苏州顾家、蒋家印坊,杭州丁敬(字敬身,号钝丁,清代杰出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黄易门下等,才在印章的制作和印面艺术上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我们通常见到的清代寿山石印章,多为晚清遗存,大致有如下几个特征:

印石特征

清中晚期,随着对寿山石矿脉的不断深入开采,出产的印材品种更为丰富。同时,一些色纯而通灵的高山石、善伯洞石、半山芙蓉石、老挝石(清代称“抚州石”)等,在清晚期的印章中也很盛行。此外,田黄石、芙蓉石、水晶冻、荔枝冻、鱼脑冻等珍稀佳石也偶有制作印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中期以前制作印章的“鹿目山石”(又名“象皮石”)多为高品色,中后期“鹿目山石”则少有上品制作印章的。现在市场流通的鹿目山石基本以黄、红、褐等颜色为主,石质粗,冻性差,这与清中早期印纽制作所用之石有较大差距。

印纽特征

清中期之前的寿山石(尤其是田黄、芙蓉、高山石)印章印面一般较小,印纽略大而高,风格古朴。这一时期受黄易“印外求印”新审美观的影响,寿山石印章的印纽雕刻借鉴了商周古彝器及秦汉古玺(印)风格,多做古兽钮及玉玺钮,而且讲究印纽与印面的谐调及风格的统一。

清代中期之后,随着篆刻艺术的勃兴,寿山石印章流行薄意雕刻法,薄意题材涉及极广,人物、山水、花鸟、杂宝无所不及,而且有浅浮雕和线刻配合,手法细腻流畅。

清晚期的寿山石印纽,因石施艺极为普遍,如黄绿色“鹿目山石”多刻松鼠纽;带有金砂闪闪黄斑、黄丝的“善伯洞石”多做鼎纽;“桃花洞石”多做古兽和鱼化龙纽等等。此外,此期的寿山石印章边款字体及雕刻工艺较清中期更为讲究,篆法、刀工严谨,印边多平滑、方挺。

款识特征

清末民初,寿山石印钮、印面与印底款识的雕刻者不相同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如印钮与印面多为名家所制作,而印底款识往往为石坊艺人所为,款字普遍不如印面篆刻的字精美。此外,民国初期制作的寿山石印章,有的在印石的侧面镌刻有篆款,篆法大多较为简单古拙。民国中晚期的寿山石印章已不多见,这与寿山石矿产资源逐步开采殆尽有关,这一时期寿山石质印石多浑浊,石质干粗,冻性差,印石中多裂纹且易破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