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书法好不好?
在元代,赵孟俯、鲜于枢等人倡导的“二王”书风得到广泛传播,而到了明代中叶,随着复古思潮的兴起,赵、鲜之流又重新为人们所追捧。至明末清初时,由于董其昌在文人阶层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二王”书风的地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近代,直到现在仍然被普遍认为是衡量书法作品价值高低的主要依据之一。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是通常意义上的“二王”书风,即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东晋书家和以王珣、王徽之为代表的东晋末到南朝初的书家为代表的所谓“正”书传统;也包括了在王羲之后世,对二王一系进行继承发展的众多书家(包括一些并不为人熟识的书家)的作品在内的“晋唐”书风和“二王”书风的广义概念。
但就狭义而言,则应只限于《兰亭序》和王羲之其他作品以及王珣《伯远帖》等少数几件墨宝。 事实上,这些狭义的“二王”作品只是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史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与同时代乃至前后期的其他书家相比也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罢了。而古代那些真正优秀的书法家们往往都有着与其个性相符的风格特点,这也就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具有个人特色和时代特色,也更能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也正是因此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中国书法艺术世界,而这些作品本身也都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二王”书风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主流书风长达一千多年之久,除了因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技法规范,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且时至今日仍旧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比如它为我们后人学习汉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比如它的结构严谨、疏密得当等等都是值得广大书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既符合时代审美标准同时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范本作为指导方向,“二王”书风才能成为中国古代乃至当今中国书法界的“扛把子”! 总的来说呢,“二王”书风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本身也并不能完全地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书法的全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