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奖评什么奖?
关于“书法学”这个学科,我写过一些文章,比如《谈谈中国书坛的学统》、《谈书论艺札记之五——书法学的学科定位与建设方向》等。 最近看到有人发文讨论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止一次了),所以忍不住再絮叨一番。
1.为什么要有书法学? 为什么要搞书法教育,开办书法专业呢?这就要回到中国古代的书学史上了。 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书法作为技能性的艺术,被纳入“书学”和“小学”的研究范畴中;自隋唐以来则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之学。 在古代书学体系里,其研究对象是汉字书写的技术规范,而书法艺术则是从技术规范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古代的“书法”一词的含义更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写字”或“硬笔字”——即“实用隶书”或者“通用楷书”。在以实用性为第一要义的中国古代社会,这是所有文人学士必备的技能之一。 而今天的书法创作则属于艺术领域。它的对象不再是古代意义上的“文字”而是“抽象点画+结体章法+表现手法”构成的“艺术语言系统”以及它们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 所以我们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是对古代书体的革新与发展。 但是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继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因为它是艺术创新和发展的起点所在。所以设立书法学专业很有必要!
2.怎样认识书法学和书法专业的关系? 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系主任骆磊曾谈到过这样一个观点——“书法学专业就是培养‘书法艺术家’的专业!这句话可以解释当代大部分高校(包括美院在内的艺术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师范类院校的美术学院及艺术学院)的书法教学现状——这些院校开设书法本科专业大都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未来的‘书法家’;同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选择报考这类专业的原因了……然而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难道当今中国的书法艺术界就只有这种格局了吗?有没有可能去培养更多的‘非书法家型书法人才’?
在我看来,目前很多高校的书法学专业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种倾向——“重技巧/风格训练而轻理论素养的培养;过于注重个人创作经验的传授而忽略学术视野的开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书法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有些教师虽深谙技法之道,但缺乏应有的学术修养;也有些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准,但却又不精通技术规律,从而难以胜任书法专业教学工作……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长期以来对书法人才的评价标准单一化!于是乎,在功利化的驱使下,大家都朝同一个方向使劲儿——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人们只关心如何写好字,却忽视了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这么写?这种忽视导致的结果便是我们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我认为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更多“非书法家型的书法人才”来呢?
3.怎么构建新的现代书法教育体系? “书法学”这一概念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变革——它预示着书法艺术教育将从传统的师徒授受模式迈入现代化的系统化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相继开设了书法专业,并且涌现出一批既有丰富经验又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优秀师资队伍,他们都在为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化书法教育体系而努力着… 总之,我们要建立一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现代书学体系。这套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典书学”—那里面有很多已经过时了的理论和思想;第二,它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分析哲学的影响很大;第三,它对书法艺术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方法;第四,它还具备很高的社会适用价值一一它能更好地服务当代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求……
4.最后说一说“书法奖” 这个奖项的评审方式比较特殊,由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评委组成评审团并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选。组委会将参评作品分别寄给不同地区的评委,评委们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判,分别在“优秀”、“良好”和“一般”这三个等级中选出一个等级;然后各评委所选择的三个等级的票数相加,最终得出参评作品的总分。由于本次参评作品数量较多,因此评审时间较长且工作量巨大……希望大家能够谅解并予以支持!谢谢! 关于这次活动的意义,我想除了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引起人们对当下中国书法创作的反思:我们在努力追寻什么样的书法艺术?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理想的境界呢?或许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我们能找到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