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手串可以辟邪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玉器在古代是一种礼器,而不是饰物。古人在祭祀先祖的时候,要“以玉事神”;在朝聘、宴享等社交场合,则佩带相应的玉器以示尊重——“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谓的“身”就是随身携带的意思。 我们现在看待几千年前出土的玉器时,不能仅仅从审美角度去看待——古人并不会把一件造型简单的玉器拿来当首饰戴的。
当然,有些朋友会说,我在市面上不是经常看到有卖的玉器挂件吗?其实,我们看到的那些精美的玉器挂件,是清代才开始流行的做法,而前面几千年的历史里,人们是没有把一块玉简单雕刻成人物或者兽形加以佩带的,那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而且效果也差——无法达到很好的装饰目的。 直到清代中前期,玉器的加工工艺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步。一方面由于新疆和田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得益于木工工具的改进和木材来源的丰富,使得人们开始尝试用锯子去切割玉石原料,这为后来人工锯割玉石料打下了基础。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木工刀具的更新换代,使得人们可以在玉器上精雕细琢,仿古玉器、艺术品级的玉器挂件就开始流行起来。 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玉器都不可能是民间的普通用品。就拿玉器挂件来说,它在古代只可能属于王公大臣等上层社会的人所有,普通人是不可能有闲钱去买这种奢侈品的——这从很多古书中关于玉器描述的用语就能看出来(如《周礼·春官》中有“典瑞”“掌玉”之官,分别负责保管各种宝玉和雕琢成形的玉器——这只有王室才有资格设这样的机构)。
现代意义上的“翡翠”这个词是在清朝中期才开始出现的,而之前古人所说的“翠”或“翡翠”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矿石。古代的“翠”指的是今云南腾冲一带出产的宝石级绿柱石[1],而“翡翠”则是明代以后从缅甸输入中国的一种矿物[2],成分是钙铝硅酸镁[3]。这两种石头虽然都能透射出美丽多彩的色泽,但古代文献中对于二者作用的记载却有区别——唐代段公路所著的《北梦琐言》中记载了“翡翠”的作用:“蜀有杜灵符者,能知前世之事……予初至蜀,灵符谓予曰:‘公后当为天下士。’时予方应进士举,又有‘公后当为翰林之职’之语。予既得第,入翰林,二语全验。又尝于一梦中,灵符手把一书,云:‘此《玉经》也。’醒以语人,乃《周易》之《坤》卦。” 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古时“翡”和“翠”的用途是有区分的,“翡”可以指一种红色的颜色(即“赤色”)[4],而“翠”则专指绿色。所以,古人所说的“翡红翠绿”其实是指现在常说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中前面的七色,其中并没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