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翡翠是否起胶?
在天然翡翠中,常常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质感,行话叫“起胶”或是“粘手”。用文字来表达这种感受很是吃力,不过如果仔细观察照片,可能会更易理解。 比如这张图片中,手指触摸的地方就有一种胶感,而其他地方就没有。 实际上这就是天然翡翠的胶感,或者是起胶了。当然,不是所有带绿颜色的玉石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起胶的概念可以这样来理解:有类似刚挤压成型的水晶,在光照下会呈现出透明、朦胧的感觉;而且因为表面具有弧形的抛光纹理,所以在光源的下方也会形成一条光带(或亮线)。
当然,这只是概念上的解释,比较抽象。要更直观地感受一下起胶的感觉,可以将天然翡翠放在一个白纸上,然后再在上方用力照射(最好是用强光灯照射)。由于光线被物体吸收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射,所以只要找到这个弱反射区域,就可以观察到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的效果。 如果把一张白纸铺在地上,然后站在上面向下观察自己的鞋印,同样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效果。只是这样观察起来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和清晰。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起胶其实也是透明与不透明的边界。 当光线进入晶体时,部分光线会被折射,部分光线则会进入晶体内部产生一次或多次反射并逐渐衰减,最后从四面八方透出来的光线就会形成所谓的“起胶效应”。反之,如果没有这一现象,则说明该晶体是不透明的,如漆黑般的钻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对于天然翡翠来说,起胶是透明度与不透明度的临界点,也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不过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大多数天然翡翠都带有一定的起胶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天然翡翠都拥有完美的起胶状态。有些天然翡翠的起胶程度可能会比较微弱,有些甚至没有可见的起胶效应。这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矿物组成和结构。 一般来说,纤维交织结构的翡翠会出现明显的起胶,而粒状结构的翡翠往往不会有很强的起胶效应。这是因为纤维交织结构有利于光线在晶体之间的穿越,而粒状结构则会把光线屏蔽在内外。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颗粒越细密的结构,其起胶的程度也就越微妙。
除了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因素以外,影响天然翡翠起胶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杂质含量、抛光纹理以及抛光剂都会影响到光的反射效果,因此进而会影响看到的起胶程度。另外,放置的位置也有一定讲究,如果在强光下长时间直射,必然会导致起胶现象减弱乃至消失;而如果将玉石放置在较为阴暗的角落里,则又很容易出现起胶的现象。
总之,影响自然翡翠起胶的因素是多方面且很复杂的,这也是造成不同的天然翡翠起胶程度的原因所在。 那么如何鉴定自己手中的玉是否有起胶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玉放到白纸上进行对比。如果有起胶的话,在光线的照射下,纸面上会出现和宝石一样水灵灵的反光效果。而没有起胶的玉,则不会有上述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