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定翡翠时间长短?
对任何珠宝来说,“年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衡量指标——对于人类自己而言,年龄代表了阅历和见识;而对于天然宝石来说,不同的生长年代意味着不同的产量、品质和流行趋势。 以钻石为例(其他宝石类似),根据目前的科学认知水平,钻石生成于地底下约40-45亿年以前,经过长时间的地质运动和压力积累,形成岩浆,然后进入沉积阶段,随后再历经漫长岁月,在地球内部高压条件下发生溶解并迁移聚集,最后到达地表,构成钻石的原生矿床。 这样的成矿过程决定了钻石必然带有一定的形成时间“印记”——比如不同年代形成的钻石,其中氮同位素的含量比例会有细微差别,通过测钻机构对钻石中氮同位素比值进行测试,就可以判断其大致的生成年代范围。
不过因为同位素实验需要相当高的精度,所以这种方法只能大体估算钻石的年龄,并不能准确到某一年或几个月。 相对而言,翡翠的形成要更为复杂一些。 目前行业内比较公认的翡翠形成理论是:翡翠是由硬玉岩(主要成分为CaTiO3)和斜辉石岩经热液作用(高温高压)转化而成,具体成分及结构变化与岩石圈的地幔对流有关。
在具体的成因研究中,学者们多采用矿物学、岩石学的方法,分析不同产地翡翠的组成、结构等特点,进而反推其形成条件。 因为玉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物理化学变化,其中的微量元素会发生迁移或者被其他元素替代,因此利用单矿物中的微量元素进行定年和追踪来源是比较困难的。现在业内通常采用Rb-Sr等时线法或者K-Ar法测定翡翠的成熟年龄,这种方法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成岩年龄,但无法准确反映其结晶年龄。 而利用C-O同位素判断结晶年龄则需要更加精密的仪器和分析方法,目前在实验室尚难以实现。 所以目前对于各种玉石来说,最可靠和最精确的“出生证明”还是要看其矿物学特征和成因研究。如果非要给各种玉石一个“年龄”的话,那么这种“年龄”恐怕只能是近似成岩年龄的“发育年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