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棉做什么好?
翡翠中的“棉”,是个比喻说法,指翡翠质料表面或内部纹理中,存在的像云朵、丝带一样的白色矿物团块,行内称为“棉絮”或“棉绺”(旧书刊中也有“棉串”的称谓)。 实际上,上述特征是天然翡翠特有的结构形态。由于形成翡翠的岩石性质决定了它的纹理,而纹理又决定了它的形状——这些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有“棉”的翡翠才显得真实、细腻、质朴和灵气。 不过,如果“棉”太多了,就另当别论了。太多意味着质地粗糙,结构松散,裂纹较多且较为完整,这样就会降低首饰的价值。行业内一般根据“棉”的多少、粗细、分布状态等将瑕疵分为六级,其中有一级最轻微,六级的“棉”就比较严重了。如下图所示,一级很轻微,几乎看不出;六级就很明显了。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棉”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矿石本身的结晶程度。 也就是晶体颗粒的大小。由晶体排列组合而成的矿物,其颗粒越小,晶体的透明度越高,所看到的“棉”也就越不明显。如玻璃种、冰种翡翠,因为结晶细小而透明度极高,所以很少看到“棉”;相反,糯种、豆种翡翠因为结晶粗大,质地不够透明,比较容易出现“棉”。
2. 矿石的染色状况。 有色的玉料经过漂白处理后再着色,会大大增加翡翠的透明度,这样原有的“棉”就会被减弱乃至消失;而没有经过漂白的则容易留下“棉”的痕迹。如下图所示,左边是经过处理的,“棉”明显淡了很多甚至消失不见,而右边是没有经过处理的,“棉”痕迹非常明显。
3. 雕刻工艺的影响。 对于有些翡翠成品来说,由于设计的需要,可能会在人物或者宝器的局部留有一定的缝隙作为透光孔。这样的设计能够在不损坏整体美观性的前提下,通过光线照射,产生视觉误差,从而看起来像是减少了“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