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会在中国的哪个地方?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不是“宝石”,而是“工业”和“开采”这两个关键词。 先引用一张来自《中国地质调查》的图,这张图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矿产的供需状态(这里只引用关于“宝石”部分的表述): 可以看到,在1950年到1980年这段时间里,虽然我国也有少量宝石原矿(主要为红蓝宝石、钻石)出口,但主要是作为有色金属材料和稀有金属材料的附属产出。比如锡矿石中常含有的闪锌矿晶粒中就常含有红宝石晶体;铜矿冶炼时的副产品硫酸亚铁沉淀出来的结晶物常含有蓝色青金石;提炼镍过程中的副产物氧化镍溶液在蒸腾过程中形成的烟尘也常含有钻石……这些伴生矿除了带来难以利用的污染问题外,还因为技术原因只能一并回收其中主要的元素或金属,导致大量的宝石矿物被抛弃或仅以极低的价值被回收利用。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珠宝首饰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宝玉石原料需求也开始增加,于是我国的矿产资源战略由以往的“保障供给”向“确保供应”转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以前缺啥咱们就生产啥,现在是有余粮了,咱得保证让国外也买得上中国制造。 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专门开采宝石的大型矿山。
下面简单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在云南,有个被称为“世界天然琥珀之王”的矿产地,这里每年出产的琥珀大约200吨,其中有90%以上可以被加工成饰品或艺术品,而剩下的10%则是低品质的材料或者杂品。 而在广东,则有着国内最大的合成宝石基地,这里的实验室一天能够合成数十公斤的红蓝宝石晶体,成本不到2万元,质量优异,而且可以供大批量生产使用。 还有广西的桂林水晶宫、辽宁阜新玛瑙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等等,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当地都拥有大型的矿床(群),且采选技术成熟、经济规模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