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寿星银元有几种?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世界最长寿者”是中国一位名叫李庆远的人。他于1677年生于福建泉州,于1933年去世于浙江杭州,享年257岁。李庆远原是一个佣工,40岁时到杭州做木工,后来年纪大了,就开了一个小烟馆维持生活。 1928年的某一天,有一位美国学者来到李庆远的烟馆里,想要采访一下这位当时全世界公认的最长寿者。
见面后,这个美国学者问了李庆远很多问题,其中问他是否相信上帝创造了一切。李庆远回答说:“我不反对基督教、佛教或天主教,因为这些宗教的信徒都遵守戒律并坚持正义;但我坚决反对无神论!宇宙没有意志或灵魂,它只是一团物质而已。我从来不抽烟,也不酗酒,只喝一点茶和咖啡;我的食物以蔬菜为主,我从不吃肉。我认为自己的健康情况和寿命的长短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及生活方式。” 随后,这位美国学者又问道:“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能活这么长时间?” 李庆远听了后,微微一笑地答道:“我是基督徒,信耶稣基督。我死后要到天堂享福了。”
说完,这个美国学者还为此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最长寿的人》,书中详细记载了李庆远谈到的各种养生之道。李庆远也由此成为了一个“反衰老”和“反死亡”的代言人。 在李庆远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飞,因此他的长寿之道中有一条就是保持心态平和并坚信自己生活的时代最终会走向和平。 除了这一条,李庆远的其它长寿经验还有:
①永远乐观、积极向上;
②保证睡眠充足;
③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④戒烟限酒;
⑤饮食规律,不贪多吃荤,多吃素;
⑥平时多运动,保持身体健康等等。 这大概也是现在最为科学的养生之道了吧!
我国老寿星银元(包括银币和银饼,下同),是在银币收藏界中较特殊的一类品种,按成批出现和批量的大小,目前总共可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福建省造“老寿星光绪元宝一两”和“老寿星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
这两枚福建“老寿星”银币,诞生于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光绪三十年初,在福建省督师办理军务大臣兼署巡抚、布政使徐世昌的大力“襄助”下,刚刚正式开铸银币(俗称“台湾光绪元宝”或“徐寿朋版光绪元宝”)不久的台湾造币厂,受命承铸一种供福建省使用的“寿星银”(正式名称为“福建官局元宝通行银币”)。
福建“老寿星”银币,分别有库平七钱二分(合银16.24克,下同)、库平三钱六分(8.12克)、库平一钱四分四厘(3.93克)、库平七分二厘(1.96克)4种面值。除七钱二分外,其余三种面值的银币存世都极少,只有极少数收藏者和博物馆才有“缘分”看到她。
1905年夏,徐世昌被调至中央办事,接任督师办理军务大臣兼署督抚、布政使的是绍英,福建“老寿星”遂改为由中央户部监制,所以也有“绍英版福建老寿星”和“户部福建老寿星”之称。
福建“老寿星”铸好后便源源不断地从台湾岛运至福建沿海港口。由于台湾造币厂的生产能力有限,在1906年,经户部批准,福建“老寿星”转由湖北省造币厂铸造,所以也有极少数“湖北造福建老寿星”存世。
第二类是台湾“老寿星光绪元宝”,其铸造时间与福建同时,其正背面的图案基本相同,仅在背面外圈齿上方有两字区别:“福浙”,即福建省专有的一种称呼。其面值也是7克和3.5克两种。台湾“老寿星”是在福建省寿星银的鼓舞下铸造的。这种台湾“老寿星”实际上铸造不多,存世更少,只有极少数收藏者才能一睹其容。
第三类是“浙江老寿星”。清末的浙江虽也有“老寿星银”流通,但不是浙江本地铸造,而是“福建老寿星”的“变体”:“浙江老寿星银”。这种专为浙江发行和流通的“老寿星”,系用当年台湾“老寿星”版制成模型,然后将原台湾“老寿星”的“福浙”两个字刻掉而得来的“浙江老寿星银”,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点和浓厚个人色彩的“地方货”。此类“变体”币的存世量,比台湾“老寿星银”的存世量还少。
上述的“福建老寿星”和“台湾老寿星”的“祖模”,是台湾造币厂从大陆聘请的刻模工匠按照徐世昌的吩咐制作的,而光绪三十年徐世昌的60大寿正好在台湾督军,他在台湾的“上司”是台湾巡抚唐景崧,唐比徐大48岁(时年已88岁),又在徐之上,这两位中国“寿星”就理所当然地被工匠刻在了银币上,这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中国老寿星银币的诞生过程。
第一类“福建老寿星银”的正面图案:中央是一对背的“寿”字,两旁是象征吉祥如意的蝙蝠和铜钱图案,铜钱中心有四只蜜蜂,意为“福寿双全,四季鸿运”。背面上方是一对并联的蝙蝠图案,中央是老寿星头像,头像外圈下部有直读的“福建官局元宝通行银币”11字,外圈上部为花饰一周,上方左右两侧有一对蝙蝠,在正中花饰下部左右对读有“福浙”二字。“福建老寿星银”有3种面值:“一两”(7.2克)、“五钱”(3.6克)、“二钱”(1.44克)银币,但存世品中未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