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国什么值钱?
八十年代,最值钱的东西应该属于粮票! 全国通用的粮票,一张就能买一斤大米;各省各地区的粮票,每张都能买到几十克到一两斤的大米。在粮食极度紧缺的年代,粮票绝对是硬通货!有钱没粮,你就是土豪;有粮没钱,你就是穷光蛋。 九十年代初,我高中毕业,进了北京一家国企工作。企业给每个职工每个月四斤大米,半斤面粉。因为企业效益好,发粮准时,而且管得很宽松,很多外来的农民工都愿意在这个企业里干,毕竟吃大锅饭比在家挣工分强多了。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去外地办事,由于当地粮店没有我们的粮票,所以无法买粮。当时出差补助很低,一天只有五块钱,我们身上一共就二十多块钱,加上办个事情也不方便,于是就想去趟邮局把钱汇给家里,用家里的粮票买菜。那个时候手机还非常稀有,只有个别干部才有,大多数人都没有电话,家里如果有急事,只能写信或者托人捎话。
到了邮局,工作人员问明情况之后,笑着说:你们的钱还不够买粮食的!后来问明白原因才知道,我们国家早在一九五五年就取消了纸币和硬币,所有货币只有粮食本位。而八十年代初又发行了储蓄国债,这玩意儿利息高(8.25%)、又安全,深受老百姓喜爱,但唯一的缺点就是要兑换的话需要拿国债去国家指定的银行换成现金。因为国库券是按面值兑换,即多少金额换多少现金,所以其实就相当于用现金购买国债,只不过不能流通而已。
为了兑换方便,国家在各地设立了国库特兑点,一般设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因为要专门兑换国债,所以地方上很少宣传,知道的人并不多。因为不知道这个情况,我们白跑了一趟,好在回到单位还能领到工资和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