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利家是什么意思?
谢邀! “写意”这个词,是现代文人画家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他们希望用这个概念来标示中国绘画与传统西方绘画不同的风格特征。于是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起来,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习惯了中国画就是写意,写意是中国画的唯一合法形态这样的认知。这种认可是符合现代文人画家创造这个概念的原始目的的——标举一种区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然而“写意”这个概念并没有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对中国绘画的特征标识的地位。
“写意”最早出现在唐朝张彦远撰写的《历代名画记·论写意》中:“魏晋以来,多轻佻,意态不足;梁武帝时,有僧繇、张僧繇,始尽笔法之妙,而奇逸之作,始于二张也。至唐贤王右丞,始用写意之法……”这里所说的“写意”,是指唐代王维所开创的文人画中的写意风格。但这里的“写意”,指的是风格而非画法。所以明代董其昌在说明代文人画家始用“写意”的时候,就明确说了这里的“写意”并非后世所指的画法的意思(明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文太史(文徵明)谓:‘仆尝问吴道行(吴镇),何以作写意。’答曰:‘写意者,写胸中之意耳。’” 至少在隋唐时代,中国的绘画仍然是“写意”的重要来源之一,只不过这种写意与今天的绘画关系已经相当疏远。从隋代展子虔到唐代阎立本、周昉,他们的作品虽然已不是今人眼中的写意性质,但是他们在当时都被认为是写出了“意”——这就是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意境和情意。到了五代十国乃至两宋,这一特点还在延续。
元代以后,中国的文化由士族阶级转向了文人阶级主导,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的要求也在提高——“写意”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了与中国传统美学相一致的艺术表现形式: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要表现时代的精神。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传统,也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画最重要的特征吧。于是,“写意”成为了这种艺术的标志。 从明代开始,人们普遍把文人画画成“写意”——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余谓书画当自宋人出新意,一切临摹终非正道……惟王晋卿(王希孟)小景墨竹,赵大年小景梅花,徐崇嗣花竹,马和之山水,虽不失宋人风度,而笔意流丽,趣味盎然,自有元人之古秀,绝无唐人画气不画迹之习。自可入丹青之林者,寥寥几星而已。” 清恽格更将“写意”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画大忌都在‘工整’二字上。若拘泥于‘工整’,则画体永不灵通。且工亦何损?整亦无妨?惟太过不及尔。故善画者得之,恰好适中,所谓‘神气完实’,此即画意盎然,即所谓‘法’也。”(《恽南田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