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是什么样?
1948年12月,由华北人民政府发行第一套人民币(以下称“文票”)。由于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解放区经济运行主要依靠军用支票和“边币”进行调节。这种状况下,统一货币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1947年底至1948年初的短暂时间里,原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与中共热河省委、河北省政府曾分别印制了“边币”、“冀热辽币”。为统一发行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发布《人民钞票条例》,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人民钞票”(后改称为“人民币”)在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设计制版,重新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共10种面额62种版别,最大面额为500元,最小面额为1元。 除了少量纸币外,第一套人民币大部分是印钞厂印制的人民币纸钞。这些印钞厂的设备大多是从日本鬼子那里缴获的,或是从国民党反动派那里接收而来的。虽然技术落后,但毕竟是现成的生产设备,可以很快投入生产。 对于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中国人民银行请了许多专业人士和知名人士来担任顾问,进行研究讨论。最终确定的第一套人民币图案,突出了工农业生产,如1万元券背面主景为火车、汽船;5千元券背面主景为棉纺工厂;5百元钱券背面为矿石开采;2百元券背面为主景为炼钢炉;1百元钱券背面为农业合作化;5十元钱券背面为拖拉机;5元钱券背面为工厂、火车;3元钱券背面为街道卫生;2元钱券背面为工厂运货;1元钱券背面为火车站。
还有少量的纸币,其背面上缘印有中文,如5千圆券,正面图样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主景为火车、汽车;又如2万圆券,正面图为“人民大会堂”,背面主景为“北海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