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人民币藏了什么秘密?
195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流通纸币的发行通知》,决定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并规定“自1955年3月1日起,停止收兑第一套人民币,限期兑换第二套人民币”,也就是说从1955年3月1日开始,第一套人民币退出市场,成为收藏品。 第一套人民帀共10种面额62枚,最大面值10000元,最小面值1角;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发行,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10种面额,最大面值10元,最小面值1角。 这两种人民币的兑换比率是1:1(旧币值),即一元钱换一元钱。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等价兑换并没有完全执行,尤其是在农村,很多农民手里的一堆一堆的旧币并不能如愿换成新币。于是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其中一种就是在纸边上打一个洞,叫“打孔钱”(见图),这样纸币就变成了“缺损币”,按照规章制度,银行是不能收取的,必须予以兑换。
1976年以后,人民银行陆续发布了一些规范制度,对残损币的兑换做了具体的规定,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就发出通告: 由此可以看出,银行对于残损币的回收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们不仅数量庞大(超过400亿张)而且容易破损。
那么有人会问了,这些钞票进入银行之后都去哪里了呢?据相关人士透露,银行收到的这些旧钱,首先经过机器挑出有洞的和破损严重的,剩下的再送交给人民银行总行或各地中心支行储备库。 有人估算过,如果将我国所有流通的“旧钱”集中起来,可绕地球赤道约2.5圈,或者叠起来的高度接近珠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