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古书有收藏价值吗?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著述之一,主要阐述“中庸”思想。所谓“中庸”,就是中立、不偏激;所谓“致中和”,就是达到中庸的状态。 《中庸》原为《小戴礼记》第三十二篇,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撰写。西汉迁至长安后,作者姓名被记入史册。全书共有33章,其中涉及“中庸”的概念和内容的,约20章(章号并不一定准确),其余13章大多与“中庸”关系不太大。 自西汉以来,《中庸》的地位逐渐提高。到唐代时被列入“十三经”之中,地位更加稳固。作为儒家经典,历代都有注疏之作。宋代程颢、程颐作《二程集·中庸解》,元代王恽作《中庸直解》,清代李光地作《中庸注疏》,这些注释对于理解《中庸》的原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庸》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宋代苏轼提出“儒学即道”,主张以《中庸》的“中”来协调“阴阳”两派。南宋朱熹则将《大学》与《中庸》并称,认为前者讲明伦,后者讲中庸,并据此提出了中学为体的思想。明代王守仁推崇《中庸》,强调“致良知”,认为良知即是“天命之性”,人人具有,从而超越了社会身份、等级差异。 时至今日,《中庸》中的许多内容已被历史所淡化甚至湮没。然而,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精神标识,它依然散发着不朽的魅力——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