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门墩有收藏价值吗?

相昭相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所谓“门墩”到底是什么?其实,门墩一词是有一定语境的,通常来说,指的就是位于大门基础与门扇之间的石制构件——也就是说,只有这种类型的石头建筑小品,才可能被称作门墩。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具备上述形态特征的石质构件,也经常会被称作门墩。比如说,某些用于区分正殿与配殿、或前殿与后殿的围墙上的马道(即供行人踩踏的马道),有时候也会用石材砌筑,并且与上述那种真正的门墩一样,往往也只有在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才得以看见。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就是在一些寺庙等宗教建筑中,除了主要供奉神佛的高层建筑外,还有一些低层的建筑配殿,往往也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门窗,在这些建筑的外围,同样会用石头砌筑成类似于门的形式,以标示出其出入口的位置。 这些不具有严格意义和形式的门,因为经常能够看到,因此也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门墩。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审视问题的话,那么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了。 清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其存续的时间跨度自1636年至1912年,共二百三六年。在这个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清朝从入关之初就定都北京,加之此后乾隆帝下诏迁建圆明园,使得清代的建筑风格基本延续了明代的传统,而没有受到太多蒙古族游牧文明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研究明清两代的家具和陈设,其形制往往是相当一致的。

由此观之,如果从“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规律来看待这个问题,显然,明清时期的门墩(以及上述各种形式下的门)因为其在历史上的留存数量较多,因而其经济价值应该说是有限的;而相比之下,那些制作于清代中后期的门(包括上述各种形式的门),毕竟已经属于封建社会晚期的产物,其材质的选择和加工的方法必然要差些,而且又经历了百多年历史的沧桑,其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自然也就要略逊一筹。

但是,凡事都是有可能例外。我这里所说的例外,是指有些特殊的门墩,尽管在历史上大量留存,但其本身的材质优异,或者因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从而受到收藏界的追捧,其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各地文物部门所馆藏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明初的砖砌牌楼,虽然此类建筑在全国各地都有保存,但多为明清时期的重修或者重建之物,且多无特别突出的文物价值,因而大多并不为人所称道。可是,倘若其砖雕的图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或者是官宦人家专用的垂花门,或者因其他原因而成为当地唯一的明代门墩,那可就另当别论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