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银币是纯银的吗?

厉颖鑫厉颖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不是的,民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银本位”货币。从世界金融史来看,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是否与白银挂钩,是有很多过渡环节的,并没有所谓“纯”或“不纯”的概念。 民国的币制改革其实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大清国时期的“两铜机制”,后来才是民国时期的“银元本位”。但是无论哪个阶段,都以银两、白银作为基础金属和主要储备资产。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开始,大清国实施“两铜机制”,也就是以铜为原材料铸造当十铜币,发行流通。当时中国的铸币权集中在湖北银元局和广东银元局,而“两铜机制”则是这两个地方银元局在经营上的补充。所以严格来说,“两铜机制”是一个“钱银并举”的机制,是以铜为主,以银为辅的一种货币制度。

这里就要说说“两”这个单位了。“两”是中国古典货币单位之一,等同于现在的“元”。然而它跟“元”的区别却不仅仅限于计量单位的不同,更在于其面值大小不一,有当十文、当二十文、当五十文、当百文,也有黄金制的金锭,称之为“金两”。这些不同的"两"实际上代表的是不同的铸币材料 和工艺。 比如“当十文”“当二十文”的“两”,其实就是铜钱,只是形状不一样,价值相当于现在的一元。而“当五十文”的“两”是方孔圆钱的翻版,材质成本比铜钱要高一些,值现在的一元二角左右。“当百文”的“两”是方孔方钱的变体,价值约现在的一元四角。至于金两,如果按24K计算,一克黄金的价值大约等于现在的人民币870元。 不过这些不同的“两”在价值上虽然各有高低,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只代表货币的价值,并不表示货币的发行量。要发行同样的面额,只要维持原有的兑换率即可。因为金银的价格会因时间和地区而有所差异,所以具体的兑换比率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不过这种按照固定价格来兑换的外汇制度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对抗通货膨胀。当国家财政紧张的时候,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必然会增加货币的发行量,这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而民众手中钞票的价值就会下降。 当然,如果财政收入充足的话,政府就不会主动贬值货币。这时候无论是铜币还是银锭,其价值和发行量都会保持相对稳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