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评估钱钞价值在哪里?

施奕轩施奕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只要看看街上拿着饭盒讨饭的残疾人,就知道上海现在的生活水准如何了。”日前,网友“小屁孩儿”在个人微博上如是说。“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身残志坚的人,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凭借坚强的意志,在各自领域创造着非凡的成绩。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真诚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每个人学习。”网友“杨宝珍”认为,“小屁孩儿”的话虽然真实,但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算低,“上海有几百万的居民住在高楼大厦里,生活水准并不低,只能说小部分人生活比较艰难”,且“不能因为少数人生活艰难,就否定整个社会生活水准较高的事实”。

据了解,“小屁孩儿”微博中的“钱钞”,指的是人民币,他希望通过微博唤起人们对钱钞价值的重新认识。连日来,“钱钞”的价值引发不少读者谈思。

一位读者认为,“钱钞”只是一个社会物品,它的价值只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就可以。但“小屁孩儿”所言的“钱钞”,应该包括钱币的使用功能以及人们对其的信任功能,如果这些功能丧失,便是对“钱钞”的最大破坏。该读者还指出,现代经济已经高度虚拟化,对真金白银的要求越来越少,在西方发达国家,使用现金的情形正在逐步减少。

另位读者认为,“钱钞”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社会相信它代表劳动的产品,假如社会信任的钱钞都不计其价值了,那“钱钞”将一文不值。所以,造成“钱钞”价值动摇的,应该是社会心理。因为网络银行和信用卡的发达,使用现金的情况日益减少,确实消弱了“钱钞”的信仰。但“钱钞”本身并没有减少,而且社会上仍有很多人在使用。

“钱总是要存在的,那就是为了解决‘钱’这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没有了使用价值,那么金钱就不再是有价值的东西了。”一位读者这样认为。

一些读者支持“小屁孩儿”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对钱币信仰的崩溃,源于对市场道德信仰的崩溃,它不只是和钱有关,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社会变得物欲横流、利欲熏心,所谓道德沦丧不过如此”。

有人认为,“钱钞”不再被信仰,正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钱钞的信仰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是价值投资的时代,只要有钱就能赚钱的想法正是造成投资情绪过于乐观、风险过高的主要原因”。

对此,上海社科院上海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建华指出,社会的确正在走向量化、数字化。但对终极财富或价值的追求不可能量化。以金融资产或金钱代表的物质资源和劳动产品总量总会有一个限度,而人类对尊严、幸福、安全感、自由等社会性需求没有一个尽头。即使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其底层民众获取实在的权益仍须借助金钱和财富。

况且,量化过程本身便蕴含了对“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担忧。对“钱”的信仰不是“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应是:只要对社会诚实、坚持向上的生活信念,“金钱无用”、“财富难存”的说法终将被事实证明为夸大其词。

针对“钱钞”价值引发的争鸣,读者何先生建议,“对于影响经济转型、社会健康发展的负面问题,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没必要回避,应该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及早提出应对措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