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白玉都是和田玉吗?
清乾隆时期,玉器的制作进入全盛时代,其产量之大.品种之多.工艺之精达到古代制玉水平的顶峰。其原因有三:第一.由于乾隆皇帝喜爱玉及当时一批文人的倡导使宫廷中爱玉成风。第二.乾隆时期战事很多,西起天山南北,东至库页岛,南达拉萨,先后为清政府所统一,从而使朝廷可就地取得上等玉料及能工巧匠,这是明清两代制玉业发达的.重要因素。第三,扬州.苏州等地的经济繁荣为宫廷制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上三条说明了清代玉器制作的大气候背景,但并未涉及玉料来源问题。清代玉器的玉料主要来自新疆的和田,清代玉器即是和田玉。乾隆时期设立“玉作机构”,其中相当一部分专管采玉和制造玉器。《清史稿食货志》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尔苏玉场,岁入玉一万余斤,额定采役人四百名”,又“和阗玉场,岁征玉一万馀斤,额定玉工七十八名,采役人百二十名……”。说明和田玉是清代玉料的主要来源。
事实上,并非如此。和田玉是优质玉料,玉匠十分珍惜,用来制作器皿或山子,这类作品在清代玉器中只是少数。作为统治者提倡的佩饰件和大量满足宫廷及皇室、社会上层奢侈消费的陈设件、用具等,绝大多数是用其他玉料制作的。当时北京城内有玉器店.玉器作坊百馀家,仅“东四”路南就有玉器店九家,北京郊区及临近各省市的许多地方都有玉器制作坊。据《皇朝文献通考》记载,仅山东荷泽在顺治至乾隆年间就拥有玉工二千馀人,生产的玉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当时著名的玉器产地之一。
这些玉器作坊不可能都使用昂贵的和田玉制作玉器,玉料使用情况不讲工匠是知之甚详。玉料主要采用本地产的带有不同颜色及玉筋的非透闪石玉。清代乾隆时期以降,以本地产玉材为主制作玉器的作.坊.店铺遍及全国各地,如山东荷泽.济宁.周村,天津,苏州.扬州等,清代玉器中的绝大部分制品即出自上述地区。从1963年北京玉河边发掘一座清代墓葬中出土的25件玉器看,仅有带扣一件为和田玉,其余均为非透闪石玉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