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玉器有收藏价值吗?

商博华商博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因首次发现于山东济南的龙山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玉器品种有琮、斧、瑗、璜、方匕、勾形器、环等。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一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玉器品种有琮、钺、璜、璧、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环、镯、珠等。

良渚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数量多、种类全、器形大,制作精美,而且琢工达到当时登峰造极的程度。龙山文化玉器无论在种类还是琢工上都与良渚文化玉器有较大差距。从良渚文化到龙山文化,都出土有玉琮、玉璧、玉钺等器物。琮、璧、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红山文化中已有制作。

玉琮。良渚文化玉琮有高筒管状玉琮和矮筒、方柱体琮,前者多用于祭祀地神,后者可能为巫师辟邪所用之器。玉琮外方内圆,琢工规整,纹饰奇诡而神秘。如良渚文化玉琮王,这件玉琮的高为25.45厘米,横径17厘米,厚8.8厘米,重6.5千克,上大孔内径5.9厘米,为迄今所见最大的玉琮。它的四角兽面纹饰狰狞凶猛,威气逼人,表现了远古巫文化对神袛的崇拜以及图腾的无比强大。龙山文化玉琮器体扁矮,琮面无纹饰,外方内圆的玉琮为后世“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做了诠释。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早期,玉琮的“牙”和“射”有别,外径小于内径,玉琮之“牙”与琮体内壁垂直,“牙”很薄,晚期“牙”与琮体内壁相交60度左右,“牙”逐渐变厚,外径往往超过内径。

玉璧。良渚文化玉璧,多有兽面纹饰,制作精湛绝伦。玉璧的加工是先制作素面的璧,然后在璧面琢以兽面纹。有的璧为单面纹饰,琢于一面,另一面素面无纹饰,有的为双面纹饰,双面皆琢兽面纹。龙山文化玉璧大多数素面无纹饰,琢工也较逊色。玉璧的加工主要是片削和研磨,也有用线切割成环型再进行其它加工的。

玉钺。良渚文化玉钺一般为扁平状体,弧刃,有端刃、短弧刃、中弧刃和长弧刃之分。大玉钺往往饰有神人兽面纹饰,为贵族所有。有人推断玉钺可能为王权的象征物。龙山文化玉钺一般为有刃斧状,造型与石斧接近。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虽然相距不远,但是两地的文明没有太大的渊源与继承关系,但是两地的文明为后来夏代中原华夏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良渚与龙山文化玉器特征:

选料和治玉的工艺水平,良渚都胜于龙山。制作玉器的荒料,前者经过筛选和提纯,有绿色或棕色,有杂质铁质斑点,不很纯净;后者为地方石矿,色调乌灰和黄黑,不加挑选。良渚玉器琢制细腻精巧,纹饰密集,线条柔和流畅,多为斜刀深弧凹线,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装饰性,玉器表面经砂绳切割后,留下深浅不一的螺旋丝纹。龙山玉器则显得粗犷,略显呆板,少装饰性,玉器表面以素面为主,即使有纹饰一般也是用直线刻划而成,器表在切割过程中留下深浅相间粗犷的平行斜线痕。龙山文化晚期的玉器,在治玉工艺上逐渐向良渚文化靠拢,出现了螺旋丝纹等工艺特征。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鉴定有其特殊性,一些特征是其它较年轻的古玉所不具备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土质侵入到玉表的裂隙,使玉表形成一层土蚀浸渗层,这种土蚀现象,有“土咬”的斑点,也有片状斑块,俗称“水斑”,表面感觉光亮,有一种“贼光”或“黑光”的反光。真品新石器玉器的皮壳和包浆滋润、厚重,有一种“老气横秋”的沧桑感觉。

对于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辨伪,一是看新玉是否有刻意做旧的现象,即是否有酸蚀、染色、盘砸、热烤的现象。如果做旧新仿的玉器,用10倍以上放大镜仔细观察,仍可以看出玉表有蚀斑,但无新石器玉器的土蚀浸渗层厚实感,尤其是蚀斑的玉肉内层,一般不会像真品新石器玉器那样深入。对于用老玉仿制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情况,因为老玉在历史上已经饱经沧桑,已经历许多自然老化过程,表皮包浆厚,皮壳有深斑和深坑,而新石器时代玉器包浆浅、皮壳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