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清代同治时期的瓷器真假?
清同治瓷器,除了烧制祭器和少量宫廷用品以外,主要是外销瓷和民窑用瓷一,因此,在造型上多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主要有杯、盘、碗、壶、盒、缸、罐等,没有什么特别的造型,多沿袭前朝款式。
常见器皿外形粗笨,厚重,比例不协调,缺乏灵秀之美。胎体薄厚不均,瓷质较为粗糙。釉面不均,玻璃质感强,釉汁流漓现象时有出现,器底釉较薄,呈粉白色,露胎处常有褐色小斑点。
青花器的绘画笔法粗糙,纹饰较草率、粗糙。常见器纹饰有山水、花鸟、龙凤、松鹤、八仙、西游记故事等,青花颜色大多淡雅明快,也有色浓而混浊者。浓者呈宝蓝色,有的青花酷似康熙青花,尤其以仿康熙青花为最多。
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或刻款。款识有写在器心或底足内的;也有随意写在器口沿和器身的。年款有“同治年制”、“同治年造”六字三行或四字二行篆款,也有写四字篆款外围以圆圈或双方框者。楷书、篆书均见,篆者有玉筋篆和铁线篆书,一般楷书款写得不如道光工整有力,笔法较草率。民窑大多写“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楷款,有的楷书款写在器口沿下,往往仅写“同治年制”四字,亦有“同治元宝”四字楷书款。
清同治瓷器在清瓷器中属于不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朝代,仿品较少,传世品亦不多见,鉴定时可从同治其他工艺美术品的风格来综合比较。
清同治青花碗 清同治青花碗高5.9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5.8厘米。碗敞口,深弧腹,圈足。白釉泛青,釉面光洁明亮,釉下青花,内绘婴戏纹饰,孩童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外壁以折枝花为装饰。底青花“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