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钱怎么花最有价值?
你或许听过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节俭悖论”——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如果每个人都变得更为节俭,短期内会减少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最终导致产出下降,失业增加。按照这个思路,节俭是“恶癖”,铺张是良德,人们该学“美国梦”去拼命花钱,而抑制勤俭节约的“东方传统”。
其实“节俭悖论”是个很有误导性的伪命题。毕竟,即使人人都过紧日子,全社会的衣食住行需求还是在的,关键在如何花这些钱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
如果你真按市场经济的法理思路去想,就会发现,哪怕每个人都省下10块不花,整个社会的福祉照样能增加。道理很简单,只要10块钱花在更有生产力的地方,那就创造了更多价值。
比如你省下10块钱,政府财政收入就多出10块钱,政府拿这10块砸研发,可能就请工程师或科学家多算了一个月的工资,搞出一个“微创新”,而这个创新推广开去如果为社会节约的成本、创造的效用价值,比10块多得多。或者,在法治社会,10块花在更高效地处理犯罪和纠纷上,从而让社会成员减少为了预防犯罪而付出的时间、精神和物质代价,也是大收益。如果政府将这10块花在了改进公共机构的管理和运营上,也是大有益处的。
再比如,这10块花在给环卫工人的工资上,可能就会多清扫一个路口,从而让每天经过这个路口的上百个人省下了“绕路”的时间成本和“闻臭”的精神成本。
当然,也不是所有10块花在政府那里就比在你手上更有价值。在法治和竞争不充分地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平均工资高于市场薪酬,公共服务的质量却不高,这种情况中,把10块花在你身上,花在民企里更有生产力的工人身上,可能还会更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