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是书法的什么?
秦朝统一六国后,国君嬴政认为自己功绩比古代的圣王还大,因此将帝号改为秦始皇,自称始皇帝。为巩固秦朝统治和推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取消以前的异体字,一律采用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 所谓“小篆”就是大篆的简化字。西周中期以后,汉字发展为大篆和小篆两种字体,小篆又称“玉箸篆”、“篆书”或“秦篆”,因起源于秦国而得名,秦代的小篆有李斯所著《峄山碑》等作为标准文字;汉代则有小篆代表作《泰山刻石》《琅琊台石刻》《禹迹堂记》及《袁安碑》等,其中又以《礼器碑》最见功力。
汉初,秦隶流行,书写速度较快,但写法较乱,字形也显得不规则了。到东汉时,隶书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形式。小篆的笔画比较曲折,而隶书已变为笔画较简练的横、竖、撇、点、捺等平直笔势,且能随物构形以显生动活泼之美趣。从书法角度看,小篆虽然用笔圆转,起收笔都作一圆弧状,但仍有提按变化,粗细均匀,笔划之间留有空白,章法上整齐美观;而隶书用笔已有了方折和波折,笔法简练,结构错落有致。后人为了将二者加以区分,一般认为把秦始皇以前所用的篆书叫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称为小篆。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篆大多是从石碑拓印下来的,笔画较为平直,线条粗细一致,结构布局匀称,看起来缺乏变化,因而缺乏美感,远不如甲骨文和金文那么生动自然。尽管如此,小篆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其结体严谨匀称,笔法圆转流畅,使汉字走向规范化,为汉字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