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法家何绍基?
在晚清书法领域,何绍基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书法,从楷书入手,上追汉魏、下法晋唐,又取法北朝石刻、宋元明人,融会贯通,自成面目;他于隶书、篆书也有涉猎,皆能入古出新。因此他既是“馆阁体”的代表人物之一(另一个是张裕钊),也是晚清碑学的中坚力量,同时他的书法还影响了民国和二十世纪的大部分书家。 何绍基的书法与邓石如、赵之谦并称清代中期的“三鼎足”(或称作“三大家”)。
一、《说文段注》与《西岳华山庙碑》 在道光十年(1830),二十八岁的何绍基应礼部试中举,到京师(今北京)赴会试前的空闲时间,他便向同乡好友王懿荣学习《说文解字》。由于当时王懿荣在《说文解字》的研究造诣颇深,并且有《说文解字疏证》一书出版,所以经王引荐,何绍基拜《说文解字》的著者许慎的后裔——长塘湖弟子许桂林为师,开始了对许慎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之路……
二、《兰亭序》与《道因方丈碑》 道光三十年(1850年)冬,二十八岁的何绍基得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此后四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京城度过的,在这期间他除了公务之外就是写字画画了。不过在京城的日子并不好混。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十三日,二十六岁的胡林翼给其老师曾国藩去信说道:“国藩于何子贞交好已二十余年矣……其人天资绝高,用功极勤,而学问之道,实未摸着门路也。近读《说文》及《六书音韵订补》,亦似无甚领会处……”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何绍基虽然天分极高且用功勤奋,但就《说文》和《六书音韵订补》两本书而言并没有吃透其中的道理,也就是说他没有得到许慎和段玉裁的真传!
其实何绍基在《说文解字》方面之所以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和他的治学方法有关。我们知道,清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对于学术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述而不作”,另一种则是乾嘉时期的“实事求是”“疑古辨伪”;何绍基则属于前者。
同何绍基一样,清末民初时期很多杰出的书家和篆刻家都没有完成自己的师承体系,他们大多数都师从于同一个人学习一种字体,然后通过广泛的吸收其他诸家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比如吴昌硕曾跟李瑞清学过小楷,跟徐渭学过章草,后来又向邓完白学习隶书、向杨沂孙学习金文等等。他们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得自身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而且也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