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胶翡翠可以制作吗?
这个答案就有点长啦~ 先来简单科普一下什么是“胶”,为什么会有“染色加胶”、“灌胶”的说法吧~ “胶”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天然胶,一种是人造胶。 (嗯....这里只讨论商业意义上的“胶”,不讨论其自然成因) 天然的“胶”主要是由植物来源的,如淀粉、纤维素等;而人造的“胶”主要是聚丙烯腈(PPAN)和聚乙烯醇(PVA)等化工原料。
1978年在台湾中部的乌来地区发现了一种绿色黏土,当时以为是新的玉石品种,后证实为绿泥石粘土,这种粘土经过加工之后就被用于雕刻工艺品,因为颜色艳丽且绿色持久不易褪色,所以十分受欢迎。这就是最早被用来给翡翠添绿的颜料--氧化铁和有机染料。
不过这种人工添加的颜色不耐高温,遇烫会掉色,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烧蓝”或者“烧椒”。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翡翠价格不菲,一块10cm×10cm的上等颜料料,需要35公斤左右的绿泥粉,经反复淘洗、研磨成浆状,再通过滤渣去除杂质,才算完成染色工序。成本高昂,价值自然也高。 因为这种方法是利用矿物颜料在高温下固色,所以又被称为“烧镀法”。 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之间,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区都有采用该方法生产翡翠的习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假翡翠,行内称为B货。 由于传统的染色剂容易脱落,影响美观和使用寿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种全新的染色剂--甲苯胺红染料开始使用。它比前一种染色剂耐温性更好,颜色也更为鲜艳牢固。而且由于它是水溶性的,清洗方便,因而受到市场的追捧,并被广泛使用。 用新型染色剂染制的假翡 翡 翠简称C货。
有些商家会在C货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处理--充胶。 所谓的充胶其实就是指将高分子材料的树脂或沥青等材料填充到翡翠的表面,增加翡翠的亮度并防止颜色脱落。
其实,无论是先染色再充胶还是先充胶再染色,里面的化学成分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一些有机颜料以及树脂类、胶黏剂等成分组成。不同的只是表面形态,经抛光后都被打磨光滑,看起来呈亮晶晶的半透明状态。 经检验发现,这些白色、黄色、绿色的颗粒物就是甲苯胺固体染料微粒,而深色的颗粒则是树脂类的填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