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黑点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翡翠原石在形成的过程中,外部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不会有大量有机或无机物的渗入;同时在形成的后期,也不会出现空穴效应(空气泡)。 所以,一般来讲,原生翡翠的底子都是比较干净的,有也是很浅很淡的颜色。 那后来呢,原生翡翠经过地质活动,从地下往上移动到地表附近的时候,首先遇到的是大气降水,这一层被称为“风化层”。由于水对矿物晶体的破坏作用,使得部分颗粒间出现了微微的溶蚀现象,形成了“酸洗”效果,这时可能会有铁质元素进入晶体内,形成色根。
随后,翡翠原石可能会遇到地下水,使其局部浸没在水中。如果此时含有碳氢化合物的石油、天然气等渗透进去,则可能造成染液入侵,从而产生颜色。当然,这样的侵入必须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否则玉石会因干燥而失去光泽。 最后,这块翡翠原石可能沦为岩石的残余,分散堆积于地表,被外力不断磨圆并向上搬运。在这一过程中,原来就有的色调可能会加深加浓,同时新的色块可能有朝表面移动的趋势——也就是说,表面的颜色一般会略深于内部。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颜色的分布是自然形成的,所以不会有特别规整的对称性。如果表面有凹坑,那么颜色往往会比较淡,周围也有比较淡的颜色晕圈。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工处理也是导致翡翠有色部位变暗的一个原因。例如,有染色剂浸泡、高压充气(充入N2O)、高温煮蜡和荧光漂白等处理方式。其中,前两种方式多用于初级加工,把质地比较粗糙,颜色比较淡的原石进行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色度与亮度的要求;后面两种则是用来精细加工,让某些原本无色或者颜色很淡的部位变淡至接近抛光面的亮度,或是使一些原有的颜色变深、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