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不是都有色根?
先贴几张图 这是去年做的实验,用了三个玻璃杯,分别注入清水、酱油和茶,然后把翡翠放在上面,每天记录它的变化(变干)情况。 第7天,清水的变成淡黄色了;第14天,颜色变成了深黄色;而酱油的那一杯,居然没有变色! 我当时挺震惊的,于是又换了新的茶叶,重新做这个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高温热水】+【浸泡】=【改变】 也就是说,你如果拿一块天然翡翠,用高温的沸水浸泡它一段时间,它能够改变其内部的颜色。当然,这个浸泡不是说是把翡翠整个浸泡在液体中,而是把它静置于液面之上。 因为如果真把翡翠放进去浸泡,那就另说了。。。那它表面那些由内向外渗出的绿色就会慢慢褪去,最后整块玉就会变得一黄到底……
所以这里要强调一下,这个“浸泡”指的是短时间(几个星期之内)、适量(不超过最大容量)、常温(20℃左右)、偶尔的浸泡,并不是长时间、过量、高温的浸泡。 这项实验同样适用于B+C的仿古玉(人工染色的玉器),因为这类玉石的本质也是大理石。 再来说说【色根】的问题。 在天然的翡翠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那样的瑕疵,比如:黑斑、白棉、石纹、裂纹等等。 其中,有颜色部分的瑕疵,往往被称之为“色根”,比如:绿桩、红筋等。 “色根”的形成原因很简单--由于翡翠是在矿物颗粒之间相互交错形成的,因此有时候矿物颗粒之间的边缘是模糊交融的,导致有颜色部分在结构上呈现出来如同树根一样的形状,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色根”。
可以这么认为:只要是天然翡翠,就一定会有色根存在。 但是,有些天然的翡翠,其结构的疏密程度不同,可能有非常明显的色根,也可能只有淡淡的如丝般的颜色蔓延。 B+C的仿古玉(人工染色),因染色剂无法渗透到玉石的肌理中去,所以一般都会在表面出现色彩分布不均的现象,也就是所谓“染皮”。这类玉器的“色根”通常非常明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天然翡翠中的色根一般都是呈絮状、斑点状或者线条状呈现的。
如果看见某块玉上的绿色浓郁鲜艳并且全是均匀排列的一颗颗圆点,那就要小心有可能是B+C货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