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中国山水画?

元剑锋元剑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山,是静的;水,是动的。 动与静,是中国哲学思考的两个方面,也是世界两种基本的存在方式。 山的意象来自于《易经》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也就是说,山是万物开始的地方。所以,中国的先哲们总是把山看成是静的,它孕育着生命,却又不提供食物。它是母亲、是女神、是源泉。 水的意象来自于《易经》的“坎卦”,“坎,水也。”(《说文》)《庄子·秋水》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用了一个典故,说的是黄河的水涨到了岸边,这个“河”就是“坎”,代表的是水。)所以,水是中国哲学中与山相对立的存在。它是一种流动,一种变化,一种无穷尽的力量。 山水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事物——云。在中国哲学中,云属于水,但它更接近于天。这是因为,云是在天上的水,而水是在地上的云。云来无影,去无踪,随着风的吹拂在天地间流浪。它的形状都是变幻无常的。

当然,除了山、水、云之外,中国哲学中还提到了风、雨、雪、月、日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界中的万物,但它们都归入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大范畴之中了。 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但动静之间却是和谐的。中国哲学告诉我们,阴阳是和谐统一的。山是阳,水是阴。然而,山上的泉水又是向下流淌的,就像阳光穿过云层一样,所以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周易》中的那个“易”字,上边的“日月”象征的就是这种和谐统一,下边的“卜”字象征的是变化。而这个“变”,不是乱变,而是有序的变化。

我们站在天地之间,看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也是中国山水画蕴含的精神。所以,我在教学生写生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要先“师造化”,然后“发己情”。所谓“师造化”就是要仔细观察客观的自然,所谓的“发己情”就是要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感觉。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所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