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董国宝有哪些?
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物体系,被称为“中华文明瑰宝”。这些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物中的一部分因为某些原因流散到国外并被收藏。它们或是作为私人珍藏,或是进入博物馆的库房,我们虽然可以想见它们的存在,却无法亲眼得见。而一旦流失的文物回归故里——无论以何种方式回归——无疑都会令人激动万分。
1.圆明园猪首铜像 2003年10月,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圆明园青铜兽首引起关注。这件造型生动的青铜器像是法国波旁—帕尔马家族第二代贝勒爷的私人典藏之一,原属圆明园海晏堂外十二生肖水力钟(报时工具)中的猪首雕像。当时有华人收藏家出面竞拍,有意购回中国,但最终未能如愿。一年后,另一件圆明园青铜鼠首出现在巴黎拍卖场,同样被法国人收购。不过很快,这两位“邻居”就重新“团聚”——美国收藏家罗弗斯购入鼠首后赠予中华慈善总会。经多方努力,2009年12月初,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终于看到了失散多年的猪首。此后,这头重近200公斤的宝贝成了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
2.圆明园虎首铜像 与猪首一样,虎首最初也是法国波旁—帕尔马家族的藏品。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曾掠走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虎首。如今英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圆明园战利品”中就有此虎首。经过多年交涉,2007年8月底,中国正式向大都会博物馆提出展出要求。同年11月,虎首正式与中国人见面。只是令人生疑的是,在双方交接过程中,中方收到的只是一个盒子,里面盛着一层石灰,再铺着报纸,而虎首则被放在一个玻璃柜中。如此简单的交接仪式未免太奇怪了些。
3.毛公鼎 清代末年,著名书法家、鉴赏家潘祖荫得宝物毛公鼎,后因家境衰落,无力单独承担保护和管理的责任,便将毛公鼎献给国家。后来民国初年,著名学者、收藏家赵之谦得到此鼎,并将之转让给日本收藏家桑志华。抗战爆发前夕,桑氏将毛公鼎转让给天津收藏家刘体智;抗战胜利后,刘氏把此鼎及另外两件宝贝转交给国民党政府,由国民党委托纽约市立图书馆代为保管。解放前,三件文物由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封存。1954年,该所将其转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1966年至1980年间,因“文化大革命”的缘故,这三件文物先后被送到河北涿县工厂车间中进行劳动改造,直到1980年才重新回到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