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壶什么时间有的?
“茶具”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严格区分,往往和“茶道”混为一谈;要讲中国的“铁壶”历史,就必须从古代的陶壶、青铜壶、瓷壶和紫砂壶说起——因为它们与铁壶的渊源很深。 先来说陶壶。中国是陶瓷古国,饮茶也有千余年历史了,最早的茶具有陶器,如碗、杯、盘等;后来有了瓷器(包括青瓷、白瓷),茶具就变为碗、杯、盏、托盘等等,但是壶却是后起的,最早见于河北临漳邺城遗址,东汉末年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左右。
当时有个叫张鲁的人,占据汉中一带,自称汉公,设立了“儒林校尉”官职,专门招募学者,研究五经七书,还建立了学宫,培养人才……然而他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发明了陶瓷制茶具——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用来泡茶的器具。 西晋杜育著有《荈赋》,其中描述泡茶的情况:“酌彼金罍,挹此醍醐……”所用的酒器是青铜所铸,可见当时茶具水平已经很高;而南朝·梁吴均撰写的《续齐谐记》更清楚地记录了一个故事:“昔有人患渴,在林中饮泉。复疑其泉为神所置,因而祭拜。神即现形为人,仪容甚伟。患人遂求饮水。神曰:‘此水何能饮?’曰:‘饮之不疲,绝妙。’于是神亲自汲之水以授患人。患人得水,欢喜而去。其后每遇口渴,辄思此水,谓之为‘灵茗’。”此处的“醴”字,便是由“水+丁”组成,可见这种茶用的是茶水,而且是加糖或者加盐调的,很像现在的奶茶。
用陶壶加水直接煮茶,是晋代以后的事了。 再来讲青铜壶。由于春秋战国时代铁器尚未流行,所以“青铜器”指的是铜与锡的合金。当时的贵族非常讲究用“礼器”饮酒,而饮茶则是庶人的事。直到秦灭周后,才制定了酒仪——“献、酢、酬”,并用青铜器盛酒,并用爵、觥等酒具。此时茶叶已作为“菜蔬”出现在《周礼》之中。 到了汉代,茶叶已成为贡品,但喝法还是类似羹汤,直接用勺舀着喝。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茗”字:“茗,茶芽也。从草,茗声。”可见此时茶已用来待客,而且做成末状。
至于喝茶的器皿,当然还是陶壶。四川出土的西汉文物中有一些类似现代壶形的青釉陶壶,这说明至少在汉朝,我国就已经有带壶门的茶壶了,只是材质是陶而不是金属。 接着来谈谈紫砂。明武宗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前后,宜兴黄龙窑开始烧制紫砂土,烧成的器皿呈棕色,胎质紧密坚硬,透气性好,耐酸抗碱,无有毒物质溶出,是一种理想的饮茶器具。
最初紫砂陶艺主要用以烧水和炖药,后来发展到用来烧茶汤(泡出的茶色暗红),但用来做茶具,还是明代中后期的事。由于明朝皇帝喜欢往自己头上贴金,因此很多民间工艺都受到宫廷影响。比如景泰蓝是从元朝传入北京的铜器制作技艺,到明代中后期,又出现了镶嵌珍珠、宝石的景泰蓝工艺。
同样的,紫砂起源于民间,但也正是在明代中叶,逐渐进入上层社会,发展成一种精致的艺术品。 最后说一下银壶。很多人应该不知道,其实古时银子并不是最便宜的金币材料。北宋时期,一两白银可以买8石米,而南宋时则只能买3石米,换句话说,一石米大约值今4元,那么1两银相当于现在160元。也就是说,宋代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大概可以买到15-20克银子,而明代则是10克上下,清朝就更少了,只有6克多。
正因为如此,古人很看重银子,把它当作货币,也是正常的价值衡量工具之一。 但唐朝以前,人们并不把银子当成货币,而是当做装饰品;宋朝之后,除了当做货币,还被广泛用于酒、烟、茶等行业的消费。 而用来饮茶用的银器,最早见于北宋王禹偁所著《清明上河图》中的“赵太丞家”诊所,上面有“赵太丞家药铺”匾额和“仁宗皇帝御笔之宝”印鉴,说明此物是北宋真宗赵恒在位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