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京剧唱片有收藏价值吗?
很遗憾没有见到过您说的那位朋友的唱片。 其次,从历史价值上讲,这些东西确实有价值(尽管不一定像楼上的几位说那么多); 从艺术价值和市场角度来讲的话呢....那可就不好说了。 先来说第一点,这些唱片反映的是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状况、文化状况以及国民的思想状态的一个切面。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时代价值,这些唱片的诞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正是由于当年北洋政府的放任自流政策,导致社会动荡、时局不稳,加上连年战争,中国本来就不强的经济和文化产业更是遭到了致命的打击,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更是一片残破。
解放前北京仅有三家私营录音棚,即朝阳公司、新民公司和华北公司,分别成立于1932年、1935年和1941年,主要经营电影和广播的录音业务,并不从事唱片的录制工作(至少是没有保留到现在的记录)。而同时期的上海,民营唱片业要比北京发达的多,较有名的如电音社、百代公司、大中华唱片公司等。 但是,即便是在战乱的年代,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并没有消亡,而且随着现代传媒的逐渐兴起,出现了“旧瓶装新酒”的情况——传统的戏曲演员和戏迷群体用着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却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福利,他们纷纷把自己的唱段录下来留下纪念或是拿去做其他用途。
于是,在1930年到1940年间,伴随着有声电影的问世并逐渐普及、风靡全球,中国的文化艺术界也掀起了一股有声潮流,出现了一批以灌制唱片为业的公司,如新中国唱片公司(1936年成立)、胜利唱片公司(1938年成立)、音乐研究会(1939年成立)等,它们或继承自先前已有的广播部门,或由电影公司衍生而来,而所发行的唱片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抗战结束后,胜利唱片公司迅速崛起,因为它的老板是亲日的川岛芳子,而音乐研究会所发行的“民主音乐专辑”在内容上和发行时间上都受到国民党政府文化机构的严格控制。
这些唱片虽然不像今天这样保存在专门的公司和场所,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从中窥探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精神生活状况。 以戏剧方面为例,我们大致可以把这期间的剧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所谓“正统”剧目,多为歌颂忠孝节义的传统老戏,另一类则是所谓的“叛逆”戏,多是表现反叛精神或者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故事。前者的代表比如《桑园会》(盖叫天演杨延辉)、《伐东吴》(叶盛兰演刘备)、《伐董卓》(叶盛兰演吕布)等等;后者的代表则是《斩黄巾》(叶盛兰演张宝)、《伐袁绍》(叶盛兰演袁绍)、《取成都》(叶盛兰演刘璋)等。
这些唱片的音乐和表演风格当然是符合当时的审美的,但是放在今天的眼光来看,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技术条件都不能令我们满意。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民国时期的唱片行业除了商业机构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政府机关和单位,如中央政府所属的延安文艺出版社(隶属于中央广播事业局)、上海人民艺术剧场等单位都先后印制或翻印过戏曲唱片,以供下属机构和群众收听欣赏。在这些机构的网站上往往都能查到相关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