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被民国谁收藏了?

单民泽单民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有几种答案,一种比较简单,但不够准确;一种较为完整,却需要一些知识背景,并且值得商榷;还有一种相对客观,但是比较乏味。 第一个问题是最简单的,《兰亭序》真迹在唐太宗去世后不久就进了昭陵,也就是李治和李隆基的墓里。所以宋代以后的话本小说中,王右军“自言此帖是入棺之物”,显然是不正确的(虽然唐朝时已有真迹陪葬的说法,但是否真的如此执行仍有疑问)。

第二种说法较之第一种要详细许多,而且更接近事实。这个说法就是,《兰亭序》的副本真迹在宋徽宗时期由翰林学士蔡京进献,随后被收入内府,作为历代帝王的书法范本。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以字养兵”这种政治需求。

据载,元代曾有人上过一本奏章,要求重录《兰亭序》,因为“向因军旅,未暇制作,今秋边衅已开,将士用命,正须抚臣激励,以为进取之气。” 元明之际,《兰亭序》的真迹应该还在,明世宗曾经赏赐给太监黄锦一首自己临摹的《兰亭序》。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似乎很不喜欢别人提到《兰亭序》真迹的情况,曾有谕旨说:“《兰亭序》石刻,字形较大,朕所用墨拓,系初拓未换字者,向无印记,谓系内府原拓。后人见其字大,又疑系拓给大臣者。朕所阅览诸拓本,皆后刻数字于末行‘德迈’之后。惟此本一字不添,乃古人真本。” 从乾隆这里可以看出几点信息:第一,他肯定知道《兰亭序》真迹的下落,并且没有表现出对真迹的任何兴趣;第二,他所使用的拓本并非唯一的版本,甚至不是最古老的版本;第三,他很清楚《兰亭序》流传情况,也知道后世将真迹“移花接木”到石刻上的做法。

第三种说法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即《兰亭序》的真迹始终没有离开过京都。 唐代的太宗、玄宗,五代的后梁太祖朱温,都曾有意收集王羲之的碑帖,但是当时东晋、王维、王献之等人的书迹大多已经散失,他们所看到的《兰亭序》自然都是伪作。

至于是哪些人的伪作,则颇难确定。宋人高似孙说:“唐人所书《兰亭序》,世多收之,而真伪莫辨。” 也就是说,无论是唐太宗还是五代时的后梁太祖,他们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假的。

那么,他们的行为岂不是徒劳吗?其实也没那么徒劳,因为这些假《兰亭序》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于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崇拜,从而去寻求真正王羲之的书迹。正如赵明诚夫人李清照所说:“盖晋人若王谢,唐贤若欧柳,虽工力尽高,然不及晋唐诸人外,总不复有一字足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