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手电筒用什么玻璃?
在百度图片里输入“民用电筒”,能出来一大批结果,这些电筒的玻璃筒身都很通透,看起来非常漂亮。以一个20年代末制造的日本电筒为例—— 这种小电筒的塑料外壳和金属部件都不是容易破碎的材料,因此当它受到冲击而损坏的时候,往往是整个摔个粉碎,而很少像玻璃那样容易形成锋利的碎片。从照片来看,这枚手电筒应该是被直接扔进了水里,所以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坏。
如果仅仅从耐候性和抗压性来考虑的话,恐怕有机玻璃(PMMA)比硬塑料和钨丝更胜一筹,那么为什么没有普及呢? 我猜测有两个原因,一是成本,二是成型难度。 PMMA的密度约为1.18g/cm^3,远远小于钢的比重(大约为7.86g/cm^3),这意味着同等厚度的PMMA要比钢铁轻得多,为了达到同样的强度,就需要更粗的钢丝或者更细的铜丝来制作结构骨架,这样一来,制造成本就会上升。 从成型角度来看,硬质塑料的加工制造相对简单一些,而且可以批量生产,而有弹性变形能力的橡胶类材料虽然可以进行定型加工,但却很难做成精细而又复杂的结构。 相比之下,玻璃就要优秀很多了,一方面硬度足够大,不会被轻易刮花;另一方面,通过高温熔融之后还可以拉丝、轧材,进而进行各种复杂结构的加工,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
还有非常重要的因素——环保。现在的LED照明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以汞、铅等有毒元素为原料的生产工序基本已经被淘汰了。但在过去的白炽灯泡时代,为了防止灯泡烧坏以及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通常会在玻璃罩上镀上一层汞膜,这层薄薄的汞膜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灯泡中的汞蒸气会不断释放汞元素,而人们又会不断地使用灯具,这样反复循环,灯内的汞含量越来越高…… 如何有效回收并处理这些含汞废料是一个大问题。